《华语独立影像观察》第四期发刊,本期旨在探讨人类学、当代艺术与中国独立纪录片之间的关系,主体为导演写作,习惯于用镜头表达的导演们文字也同样生动、真诚、充满自省。
正如两位执行主编黎小锋与史杰鹏所指出:“中国独立电影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人类学和当代艺术的影响,而是有力地激活并挑战了民族志的呆板正统和当代艺术的过度商业化。”反抗规范、挑战现状、特立独行,自由乃创新与活力之本。感谢各位作者、编辑与译者。
关于人的纪录片
作者:杜海滨
来源:华语独立电影观察
排版编辑:裴嫣柔
头图:赋格非虚构工作坊
谈论纪录片无法绕过人类学,因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公认纪录片就是一部关于人类学的纪录片,这就是年前的《北方纳努克》——由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创作的一部关于北极圈原住民生活的纪录影片。这部影片在创作上有着曲折的经历,在第一次拍摄结束后,导演弗拉哈迪回到剪辑机房,看着那些因为没有经验而拍摄的散乱无章不成系统的素材一筹莫展时,一只烟头引发的大火将这些胶片连同他本人一起卷入火海,养好伤后的弗拉哈迪并没有放弃,于年再度奔赴遥远的北方,不过这一次,他把镜头对准了一个北极圈内原住民的家庭,聚焦在纳努克一家的生活与日常,从之前游移的走马观花式的拍摄转为长期跟踪的拍摄,以此来表现这家人的尊严与智慧。一番艰苦的努力后,这才成就了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北方的纳努克》。
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
年出版了与电影同名的《北方的纳努克》一书中,弗拉哈迪如是说:我们再次回到北方,去拍一个典型的北极圈原住民家庭,有什么能比一个人物生活传记更有意义呢?去拍一个生活在冰天雪地与世隔绝地区、比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人们都缺乏资源的人种。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与饥饿作斗争,与恶劣天气作斗争。弗拉哈迪的妻子弗朗西斯哈宾达也在书中回忆道:他们狩猎回来了。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海豹,而且是一头身躯巨大、带着威风的前须的家伙!先喂饱了狗,再轮到人,饱餐后沉沉睡去。那一夜,热气从暖和的纳努克们的身体中冒出来变成水蒸汽,在周围寒冷的空气中打着旋儿。第二天,他们又恢复了元气,继续上路了。
安德烈?巴赞在《电影与探险》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完成于年的《北方的纳努克》是罗伯特弗拉哈迪的杰作,他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个人追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题,始终把人作为电影的中心。换言之,这部影片能成为纪录电影的开山之作得益于纳努克及家人的形象深入人心,这部影片不仅仅是关于北极圈原住民的,还是一部反映人与自然生存环境、更是一部关于纳努克和他家人的私人影片。由此我们不难得出,无论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电影还是人类学意义的纪录电影,都应该首先聚焦以个体的人。
杜海滨
在创作方法上,《北方的纳努克》也为后来的纪录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典范。首先,弗拉哈迪为了取得当地人的理解和认同,努力学习原住民的语言,并且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时光里充分尊重他们,这些不仅为他的拍摄打下了的坚实基础,也让我们后来者意识到与拍摄对象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影片的重要性,这并非一种功利性需求,而是拍摄纪录片必备的要素之一。另外,在拍摄过程中,弗拉哈迪不仅充分听取纳努克的建议,甚至还常与纳努克共同商讨拍摄的计划与内容,这种善于倾听被拍摄对象意见的做法也令我们后来者认识到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保持一种谦卑的重要性。还有,为了营造一种真实生动的效果而使用的不加预设、即兴的跟踪式拍摄,也已然是今天很多年轻纪录片作者的创作法宝。再有,为了复原原住民早期的生活方式弗拉哈迪大胆采用了“搬演”的方式,当然这个“搬演”本身就是基于早期原住民的习俗的,看似从剧情片创作中简单借用而来的方法,却为后人的创作打开了一扇禁忌之门。也许是为了进一步使纳努克等人明白拍摄这回事,弗拉哈迪甚至将刚刚拍摄完的胶片就地冲印出来放给他们看,使纳努克等人尽可能的了解拍摄的方法与目的,从一开始看到银幕上的海豹直接扑上去到后来专门为拍摄而去狩猎北极熊。这让我们开始意识到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有一种相互影响甚至相互期待的暧昧关系,也让纪录影像逐步脱离了一种简单的再现气质。总而言之,由弗拉哈迪开创的这些拍摄方法,极为深远的影响了整个纪录电影创作的进程,无论是人类学纪录片还是人文类纪录片,无论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重量级大师,还是今天国内外影视院校里的年轻学子。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即便弗拉哈迪对于他镜头前的人们如此的热情与执着,也的确让我们透过他的镜头了解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人生,可也是因为他个人的原因,我们看到了纳努克一家被“过于浪漫化”的生活,以至于错过了对他们生存现状进一步认识甚至反思的机会。特别是当影片在纽约大都会电影院大卖的时候,那些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原住民们却无法了解他们的生活正如何被品头论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解(镜头前的纳努克一家实际上是应邀穿起了传统服装回到了过去的生活方式),这听起来有些苛刻,也许是弗拉哈迪留给后人要解决的问题。至少我自己至今还无法完全坦然面对这个问题,有人称之为纪录片的原罪,也有人说这是压倒纪录片作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弗拉哈迪是因为早期跟随父亲去北极勘探矿产的背景从而误入电影行业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纪录片先河的话,那么生长于法兰西的让?鲁什则是因为去非洲大地修路架桥被当地原住民文化深深吸引而一头闯入他钟爱的人类学,以至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践行了影视人类学的另一位电影史上的奇人。
上世纪40年代,二战正酣,学习建筑桥梁和公路的工程师让?鲁什被派往法属殖民地尼日尔,据说他曾经为了阻止德国人的进攻还炸毁过许多座桥梁。因为一次工地上意外的事故让工程师让鲁什偶然接触到当地多贡民族的安*仪式,神秘的仪式和独特的宗教信仰,立刻激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从而一发不可收的学习起人类学知识,他先后师从了几位法国人类学学者,系统研究当地习俗,并利用文字和摄影机详细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创作了一系列关于非洲原住民的影片,最终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影视人类学先驱。
让鲁什
值得注意的是,让?鲁什不单单是一位传统影视人类学的继承者,同时也是众所周知的真实电影(即真理电影)的创始人。年的《夏日记事》,这部与社会学家莫兰以及后来成为伊文思妻子的马赛琳?罗尔丹共同完成的影片使他成为法国新浪潮时期重要人物之一,然而之所以促成让?鲁什的创作从人类学向社会学调整的重要原因,恰恰是因为他之前在非洲大地所拍摄的一部关于非洲土著祭祀的纪录影片,影片中在一场祭祀的高潮,疯狂的众人活吃一只牲口的场面引起了学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