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克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河北故事面塑人家寻根非遗获全国大奖
TUhjnbcbe - 2023/1/11 20:19:00
北京好治疗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492.html

最近,一部纪录片《面塑人家》蹿红网络,其质感的镜头语言展示了井陉县南张村面塑非遗魅力。这部纪录片是河北经贸大学广电系级毕业作品,网上流传的是19分钟版,精剪版则拿到了年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河北省一等奖。在短视频流行的时代,他们还在跟拍纪录片,这等执着深深吸引了网友。

同学们拍摄纪录片时的场景。

获奖的毕业作品

电话打过去约采访时间,赵子敏说,她需要请假出来。小赵年毕业后,进入省会石家庄一单位做新媒体视频编辑,每天要剪辑大量视频。她是《面塑人家》主创人员之一,其余四位主创樊金龙、李辰畅、李彧绰、刘正日眼下都不在石家庄。

青春的团队,向来都是各负责一块工作,为了一个目标,通力合作。樊金龙和赵子敏在纪录片前期拍摄付出了很多精力,樊金龙处于主导地位,拍面塑最早由他提出并确定下来。赵子敏说,讨论毕业作品时,一开始大家想拍同一辆公交车不同时段上下车的人们,想把纪录片拍得酷一点。樊金龙平常喜欢跟学长们拍片,见过世面,他看过那种铁板浮雕很震撼,建议拍类似的题材。与老师商议后,他们将目标锁定井陉县南张村的面塑非遗,决定拍有意义的作品。

南张村的面塑是省级非遗。从清雍正年间起,每年春节期间,南张村家家户户捏花馍馍,赶正月十八老母庙会,拜老母,竖老杆,期盼来年风调雨顺,福寿康宁。捏花馍馍,村里人叫“捏供”。每年庙会已经成为展示面塑手艺的盛大节日,酬神,悦己,祈福,堪称全村人最闪亮的日子。

赵子敏负责脚本、采访、解说词撰写等工作。按照拍摄计划,他们选了村子里老中青面塑艺人三条线跟拍,分别是郝福英、仇润林和杨晓育三家。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要拍人家的非遗手艺,还要拍出毕业作品水准,绝非易事。从第一次走进南张村到片子杀青,团队五进南张,仅素材就拍了多条。春节前期,是走访调研。集中拍摄,在正月里进行。团队住在井陉县秀林镇宾馆,然后拉着拍摄机器,步行两公里路,到村里拍摄,一拍就是一整天。

提及拍摄期间印象最深的事儿,赵子敏说:“正月十八庙会那天,我们团队兵分四路,各盯一家。庙会开始前,仇润林要去踩街,这个我得盯。其他三路从凌晨三点就架好摄像机,到各家门口蹲点,拍送供场面。结果盯仇润林的那一路人马一直没拍到,他们以为是仇阿姨送供呢,没想到那家的叔叔早早就把供送到现场了。唉,错过了这个镜头,小遗憾吧。”根据现场情况,四路人马调整成三路,一直拍到晚上十点面塑节散场。拍摄时间太长了,大家最后累到了极点,坐在地上就睡着了,还不觉得冷。

五人组中的李辰畅主要负责后期剪辑,纪录片《面塑人家》的精剪版就出自其手,后期配音还拉上了学弟刘正日,其满口的播音腔为作品增色不少。

主创人员代表樊金龙在杭州领奖。

当短视频遇上纪录片

操着一口南方普通话的曹林是《面塑人家》指导老师之一,他还是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实验中心是文传学院学生采、编、剪的大平台。在《面塑人家》之前,学长们拍的同类型纪录片、反映井陉矿区白彪村社火的《红脸白彪》已拿到全国二等奖、河北省一等奖。看来,河北经贸大学学子拍非遗题材纪录片是有传统的。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和展现,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在广电人眼里,把镜头对准天、地、人、时间,纪录片的地位堪称“皇冠上的明珠”。

“纪录片讲究连续性、故事性,中间可以用晃晃悠悠的长镜头。它是特别有情怀的片种,是拍一个接一个的故事。跟拍很辛苦,有时一个场面咔叽就过去了,很难补的,过时不候。所以,平时要做到脑快、眼快、手快。”曹林说。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有时跟拍很久的一个东西,最后剪辑时用不上,扔掉了。

时下短视频非常流行,人人追求短暂的15秒。潮流使然,怎么要求大学广电系学生安安静静地拍纪录片呢?

“当下短视频盛行,有时代的特点:一是科学技术的支撑,二是年轻人的捧场,契合了年轻人的审美需求。现代都5G了,更加速了短视频升级。短视频是一种碎片化信息,更具平民色彩。现在的短视频良莠不齐,有垃圾短视频,当然也有精品。从某种程度上讲,视频是用一种可视化的手段讲故事。好的短视频,15秒时长也有很多戏点。所以,我们不能排斥短视频。短视频和纪录片,是快与慢两种类型。我们给学生讲课时,两种片型都要看,要快与慢兼顾,追求快与慢的平衡。”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主任魏茹芳说。

拍纪录片要学会十八般武艺,光线、远景、近景、长镜头、空镜头、同期声、解说词、后期剪辑、配音……特别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广电系学生要看大量的优秀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是世界纪录片的鼻祖了,《龙脊》《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最后的山神》《迁徙的鸟》等等,他们要通过看经典吸收大师们作品的营养。”魏茹芳说。

赵志华老师(左)指导学生剪辑。

文化寻根增强文化自信

拍纪录片要对拍摄对象的文化有所感知。“纪录片被称为‘铁盒子里的文化使者’。”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教授赵志华是《面塑人家》的另一位指导老师,“比如,《面塑人家》这部片子,就展现了面塑在世世代代传承过程中的坚守、创新和发展,体现了南张村面塑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这种朴素的民间艺术,承载了南张村人对天地的敬畏,对福寿康宁的期盼,对家园后代的热爱。”

进村拍摄前,与村里人沟通工作非常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比后面的拍摄还重要,一方面要建立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要加深对拍摄对象的了解。开拍前,赵志华与主创团队先后到南张村进行了两次深度沟通。从了解非遗文化到拍摄非遗系列,河北经贸大学师生一直在探索用可视化的传播途径展示非遗的魅力,“井陉是一口文化深井,有许多值得拍的东西。我们筹划着要拍成一个井陉非遗系列。”

“在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我们学院很早就有文化寻根项目,走遍河北,寻找民间故事、古村落、美食、古老的服饰、长寿的老人,给文化做一点贡献,也给学生实践平台。通过镜头展示非遗,是非常震撼的,可以影响年轻人一代。通过文化寻根,追本溯源,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委副书记仇静莉说。

(燕都融媒体记者栗强崔中波)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北故事面塑人家寻根非遗获全国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