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消失在世界尽头的白色艺术与设计杂志
TUhjnbcbe - 2022/9/30 9:31:00

“死亡是我的天命,我将存活,动物的世界,人的世界将融合为一,我将存活。”这是电影《冰人四万年》片头因纽特人的诗歌,四万年前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关心自然,关心世界,关心生命。当下的我们,亦关心着健康与寿命,生活与享乐,气候与城市,只是,当下的情况让我们更加忧虑。

导演KiliiiYuyan有关于北极纪录片中的片段,春季捕鲸期间的北风。

英国大英博物馆5月28日举办一场名为《北极:文化与气候》的展览,展览将持续到8月23日,主要通过一些出土文物、摄影作品、当代艺术作品等来展示北极的土著居民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进而展示了北极及其土著居民的历史。此次展览的作品中包含了从北极地区出土的多件物品,最早可追溯到2.8万年前,包括了8件驯鹿皮制作的冬装、用鲑鱼皮制作的包袋、用独角鲸骨与北美驯鹿的鹿骨制作的雪橇以及鄂温克族的青铜面具等。从2.8万年前的猛犸象牙首饰到现代改装的雪地车,此次展览不仅讲述了北极人如何适应于利用寒冷的气候蓬勃发展的故事,呈现了北极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展示了北极地区丰富的文化艺术,更让我们开始认真思考全球变暖对北极所产生的影响。

全球变暖所引发的气候问题早已不仅仅是气候问题,更与我们的社会、*治、经济、文化产生着纤丝万缕的联系,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发展与未来都息息相关。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物种的消亡,我们该如何继续生存?如何在当下的环境中延续人类的文明?而作为社会个体力量的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消亡的持续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与地质学家明尼克罗欣的作品《冰钟》

北极冰川的融化,不仅是冰川、冻土层、北极熊、企鹅、海豹等自然与物种的逐渐消亡,更是依赖北极寒冷环境所构建与发展起来的因纽特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的逐渐消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未生活在北极,也未生活在海边的城市,也许全球变暖对于我们而言只是温度的升高。北欧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Eliasson)与丹麦地质学家明尼克·罗欣(MinikRosing)就将12块来自格林兰努克峡湾的浮游冰块带到了巴黎的先贤祠前,摆放成了圆圈的形状,代表了12个时钟指针,创作了作品《冰钟》(IceWatch),让公众切身实地地感受到全球变暖的危机。正如作家瑞贝卡·索尔尼特(RebeccaSolnit)的对这件作品的描述:“它代表的是我们所处的美丽的、不安的并且正在消逝的现状……”这一作品完成于年,是为了回应当时正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气候峰会而创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触摸,冰块逐渐融化并提醒着公众我们当下所经历的气候危机,埃利亚松希望这件作品可以在科学家、*客、各国元首以及公众之间搭建起桥梁并制定与采取相关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与之类似的还有巴西艺术家尼尔·阿泽维多(NeleAzevedo)作品《融化的人》(MeltingMan),这一作品由尊冰雕人像组成,被放置在了德国柏林御林广场的台阶上,在23摄氏度的气温下,这些冰雕人逐渐融化成水。作者以此来提升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视。

巴西艺术家尼尔阿泽维多的作品《融化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英国艺术家杰森·德卡莱斯·泰勒(JasondeCairesTaylor)的雕塑作品《涨潮》(TheRisingTide),由四件身骑骏马的男性人像雕塑组成,喻指圣经中的天启四骑士(末日四骑士),被安置在泰晤士河中,不远处,伦敦议会大厦和大本钟雕像的部分淹没于水中,随着潮汐的涨落,这四件雕塑亦逐渐露出水面,天启四骑士被唤醒,给人一种古代、现代与末世的时光交错的感觉。通过这件作品,杰森期望能够引发公众对未能进行的环境保护工作而导致全球变暖的讨论。与之类似的还有西班牙艺术家艾萨克·科达尔(IsaacCordal)的微雕作品《选举活动》。在这一作品中,西装革履的*客被放在了一个水洼之中,很多人在已快被淹没的状态之中,一派身处末世的景象。这些洪水淹没的景象,反映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并呈现出了带有黑色幽默的严峻之感,预示了对气候问题无所作为和漠不关心的后果。

英国艺术家杰森德卡莱斯泰勒的雕塑作品《涨潮》

人类文明的灼热呼吸

英国艺术家班克斯创作的关于气候变化主题的壁画

正如艺术家伊恩·麦克尤恩(IanMcEwan)在其装置作品《人类文明的灼热呼吸》(TheHotBreathofourCivilization)中所言:“我们人口的压力,丰富的发明,盲目的需求和欲望正产生着一股热量——人类文明的灼热呼吸。我们怎么才能约束好自己呢?我们就像爆发的海藻、地衣。我们正在污染我们的巢穴,同时,我们亦知道要果断地行动起来,来反对我们之前的作为,但是我们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吗?我们是聪明但爱争吵的物种——在公开的辩论中,我们的声音听起来就像一只喉咙里塞满了食物的白嘴鸦。当在那个需要我们理想、公平和无私的时刻,我们却表现得迷信、等级森严、自私自利。”

人类的文明在宇宙的历史中只存在了一瞬间,但是对地球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污染与改变。面对着人类文明灼热的呼吸,面对气候所带来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物种消亡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放下傲慢与偏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

年代至年代的驯鹿马鞍,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多尔甘(俄罗斯)

关于全球变暖的思考,艺术家们亦肩负起了其自身的社会责任。例如,英国艺术家班克斯(Banksy)创作的关于气候变化主题的壁画。这一作品出现在伦敦北部的卡姆登的摄*运河沿岸,用英文写着“我不相信全球变暖”(Idon’tbelieveglobalwarming),同时,globalwarming的字已逐渐被河水淹没。班克斯这一带有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的壁画让在河边来来往往的公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重新思考全球变暖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与之类似的还有意大利的雕塑艺术家洛伦佐·奎因(LorenzoQuinn)在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雕塑作品《支持》,这件作品有两只巨型的大手支持威尼斯Ca’sagredo酒店外部墙面的形式存在。众所周知,水城威尼斯是一个浮动的城市,几百年间一直是人类文化的灵感源泉,受到全球变暖气的影响,威尼斯需要当下我们的大力“支持”。正如洛伦佐·奎因所言,“手拥有如此大的力量,可以去爱、去恨、去创造,亦能去摧毁,我将我一生的经验融入其中,想告诉人们,无论生活处于怎样的黑暗之中,总归还是有希望的。”

艺术家约翰杰拉德的作品《西部旗帜》

面对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让我们不禁思考,造成这一切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类自身为了经济利益,生活便捷而过度开采资源,向大气中排入过量的温室气体,向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中排放了过量的有*废物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艺术家约翰·杰拉德(JohnGerrard)的作品《西部旗帜》(WesternFlag)就向我们描述了这样的景象。众所周知,Spindletop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油田,被发掘于年的卢卡斯喷油口是世界上第一个重大的石油发现,石油勘探的狂热,让德克萨斯州的经济繁荣起来,但如今的油田早已被荒废而变得贫瘠。在《西部旗帜》中,艺术家通过实时场地的数字模拟技术呈现了在Spindletop油田里立着的旗杆在不断喷涌着无尽黑烟的景象,这一景象被展示在艺术家设计的无框LED墙上。这一作品提醒着当下的我们,任性的剥削和资源的消耗早已使自然变得疲惫不堪,就像这片荒芜的土地,灰色的天空。同时,在这件作品中造成气候变化的无形气体变成了可见的,全球变暖与空气污染的议题被呈现在公众的眼前。这是一件现实主义的作品,巨型的LED所呈现的荒芜与黑烟更像是一种无形的控诉,掀起了人们心中的巨浪。同时,它温和独特的美学色彩让公众从画面中接受到了来自自然的浪漫和悲悯的低语。

此外,还有美国艺术家艾德里安·科尔本(AdrianeColburn)的作品《以林还林》(ForestfortheTrees),探讨了我们的工业文明与自然文明,开发与环保的尺度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装置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即秘鲁的亚马逊雨林是否被允许进行石油勘探。这一地区是马德雷·德·迪奥斯河沿岸,横跨了阿马拉卡里公共保护区和马努和巴瓦加·索内内国家公园的部分区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石油勘探将会对该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和居住在保护区的诸多土著居民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件作品亦探讨了地图在人口密集、耕地和土地商品化边缘所扮演的角色。艾德里安·科尔本采用了胶片、印刷品、铝箔纸、颜料等制作了这一装置作品,成功地将森林面貌与工业材料进行了混淆,让公众对人类工业对自然的影响问题展开了思考,我们一直以来的开采与剥削所带来的究竟是什么?人类的工业发展如何与自然取得和谐共生?

走向低碳

走向低碳化是我们应对全球变暖的解决方案,低碳生活方式以及实现碳中和的低碳理念需要我们每个个体积极践行的。从国家能源消耗到每个个人的活动,都是绿色低碳行动的一部分。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创作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与行为等的探讨来改变我们对气候问题的认知,同时亦推广了低碳的生活方式。诸如大卫·巴克兰德(DavidBuckland)的摄影作品《冰之书》(IceText),艺术家通过投影仪将一些有意味的文字投射到格陵兰东海岸的冰山上,诸如“热风比黑暗要更糟糕”(Ahotwindmoreterriblethandarkness),“打折的未来”(Discountingthefuture),“伟大的白色大拍卖”(TheGreatWhiteSale)等等,再将其通过照相机记录下来,形成了5幅摄影作品,以此来提醒公众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这些格陵兰冰山形成于最后一个冰河时代之前,已有上万年的历史,现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从格陵兰冰原上断裂。这些投射在冰山上的口号式的文字反映了我们当下的消费欲望和生活方式。巴克兰德的这件作品让我们开始慢下来反思当下生活中的过度消费、贷款消费、人类的贪婪和得失等等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一定要这样生活吗?我们究竟是得到了更多还是失去了更多?我们真的准备好了要冒险来试探自然的力量吗?真的很难想象我们的后代如果只能从照片上才能看到这些美丽的冰川与极地美景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低碳生活方式的改变应该从我们当下的每一个个体开始。

雪橇

此外,还有AckroydHarvey(希瑟·阿克罗伊德和丹·哈维是英国的视觉艺术家,自年以来以Ackroyd&Harvey的身份合作)的作品《极地钻石》(PolarDiamond),这一作品诞生于艺术家对斯瓦尔巴特群岛的考察之旅中。当时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工作人员向AckroydHarvey展示了一根被保存在其办公楼中的北极熊的腿骨。经过同意后,AckroydHarvey将这根北极熊的腿骨带回了英国,并利用现代科技将其火化还原成了钻石,借助于科技,这个通常在自然界需要数百万年才能完成的转化过程被加速了。钻石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最坚硬的物质,由碳原子构成,这一化学元素起源于恒星。就当下的情况而言,人类使用的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已经让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冰层的快速消失,北极熊的逐渐消亡都让公众感受到了这件作品的悲怆之感与北极生态系统的珍贵价值,让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我们为“碳”到底付出了怎样的价值?

俄罗斯亚那遗址出土的海象牙象牙针

同样,探讨这一主题的还有艺术家弗朗西斯·盖丽兹(FrancescaGaleazzi)的作品《为不良行为辩解》(JustifyingBadBehaviour)。这件作品是由摄像机记录的盖丽兹的行为艺术作品。年9月29日,她抱着一个装有6公斤二氧化碳的气瓶走在刚下过雪的雅各布港冰川峡湾中,这是格陵兰岛最大最活跃的冰川之一,但现在的它每天正以高达两千万吨的冰量逐渐融化着。盖丽兹走到一处美丽的冰雪世界中,远处雄伟的白色冰山静静地漂向大海,天空呈现出淡蓝色,她走道一座小山顶放下气瓶,打开了阀门,二氧化碳气体猛烈地喷了出来,瞬间冻结了喷管周围的空气,并发出了刺耳的汽笛声。同时,地上的雪被气体的高压吹散开来,仿佛预示了人类如果继续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将会造成北极冰盖的全部融化。通过这件作品,弗朗西斯·盖丽兹讨论了全球碳排放的机制问题。这场行为艺术看似是其单方面的伤害了气候,但是在这场行为艺术之前,盖丽兹早已通过一个线上的*金标准碳抵消计划抵消了这次行为艺术中二氧化碳排放所产生的碳排放,这就使得她的行为呈现了碳中性。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可以通过参与线上的碳抵消计划肆无忌惮地故意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产生成吨的垃圾而毫无丝毫的愧疚感。即简单的通过线上付款参与碳抵消计划,为自己不良行为补偿,进而达到所谓的碳中性的结果。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所谓的碳补偿是否能够成为减少全球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仍是值得我们讨论的,但是对于当下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一起来改变我们的社会行为才是更为重要的。诸如从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旅行、饮食、消费、度假等行为方式开始,使之更为低碳和环保。真正的变革是来自我们每个个体内部的,是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开始,从自我开始的。

英国艺术家杰森德卡莱斯泰勒的雕塑作品《涨潮》

美国诗人阿奇波德·麦克利许曾说过,“看到地球的真容,一颗小小的蓝色美丽星球,漂浮在永恒的寂静里。这就好像看到我们大家在地球上齐肩并进,兄弟般地生活在永恒寒冷宇宙里的明亮可爱的星球上。我们现在知道了我们是真正的兄弟。”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是人类的故土,是迄今为止唯一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她。通过艺术叙事的力量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为了自身发展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掠夺式开发资源、恣意污染环境息息相关。全球变暖所带来的问题不只是北极的冰川、冻土层的消融,这仅仅只是开始,如若漠不关心,气候的改变、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将会导致的是人类现有文明的崩塌。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的实现需要从我们的消费、生活、旅行、饮食等行为方式的改变开始,需要我们每个个体从当下的一点一滴做起,需要我们认真地做每一件事,不放弃,不敷衍。

1
查看完整版本: 消失在世界尽头的白色艺术与设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