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的自然和动物纪录片最近很红,但在中国年轻人的二次元文化大本营B站上,现在最火的纪录片既不是“美到窒息”的《蓝色星球》,也不是暖心逗趣的《荒野间谍》,而是一部来自中国本土的“草根”纪录片——《寻找手艺》。
《寻找手艺》海报图/网络
画面粗糙,配音业余,故事混乱,四个人的“杂牌”团队和走到哪拍到哪的拍摄方式,让这部片子怎么看也算不上“制作精良”。在投放到B站和爱奇艺之前,这部纪录片曾被十几个电视台拒之门外。但目前为止,它在B站已有70多万浏览量,4.7万弹幕和6.8万投币量;在爱奇艺的播放量近百万;豆瓣评分8.8。
类似的纪录片境况“反转”,还发生在前段时间中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二十二》和它的“前传”《三十二》身上。
所以,既没有BBC那样顶尖的技术设备、大额的制作经费,也没有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甚至连拍摄时间都是在赶趟儿,它们为何会打动观众,让“本来只看电视剧的人爱上了纪录片”?
纪录片以真实为底线,但依然常遭到“摆拍”或“造假”的质疑。虽然在业内,纪录片“摆拍”并不能和“造假”划上等号。
BBC在其《记录自然世界的原则》中明确提出“当野外实景拍摄不实际,或者野外实景拍摄会对拍摄者或自然生命及其后代带来伤害时,可以使用圈养动物描绘自然界的现象。只需注意不要在影片中宣称该场景是在野外实际场景拍摄即可”。而且,由“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执导的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北方那努克》就是要求爱斯基摩当地居民使用传统捕猎工具“摆拍”成的。许多导演认为通过“摆拍”还原真实是纪录片拍摄的一种手法,《舌尖上的中国1、2》导演陈晓卿就曾表示:“我的心里面有两类纪录片,一类像《蓝色星球2》这类,另外一类是‘作家纪录片’。”
但观众显然对此并不是很买账。此前,《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时就曾被质疑存在镜头的抄袭“造假”;而美食的制作过程也被吐槽“摆拍痕迹太重”。相较之下,《寻找手艺》这样镜头语言并不专业,但内容真实可感的纪录片,却出乎意料获得了许多观众的好评。
《寻找手艺》中,张景和他的团队边走边拍记录了位手艺人和项传统手艺的故事。其中在云南勐海拍摄做油纸伞的坎温老人的片段,看哭了不少人。
坎温老人八次用细线绷紧伞骨架图/视频截图
坎温老人要在镜头前全流程做一把完整的伞,对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坐在墙角做伞的老人来说,这是一项极其熟练麻利的活儿,但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在固定伞骨架的环节,老人连续失败了七次,第八次才成功。第一次第二次失误,老人表情平静;第三次,他显然有点着急了;第四次,老人的动作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但线还是断了……第七次,看着老人颤抖的双手和着急的表情,导演哭了。第八次,他终于成功了。
一位网友说:“坎温老人崩断几次线的场景我基本快窒息了,比(BBC《蓝色星球2》)虎鲸围杀海豚那段更窒息!”导演张景承认,他所拍摄的手艺人的手艺,并不是最顶级的,也不是独一无二的,但就是这种不刻意、不做作、没有经过精挑细选的东西,打动了大家,不少人感叹,这就是真实,“普通人的视角拍出来的真实”。
手艺人在*河边上现做羊皮筏子图/视频截图
这样的真实,充斥在他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镜头里。见证*河边上大叔手工制作羊皮筏子,跟随新疆英吉沙小哥打磨小刀,寻访民族乐器巴拉曼的制作者胡大拜尔地,还有藏区的佛像制作大师土旦,贵族村落用原始方法造纸的侗族老人……
尽管弹幕里不时出现“镜头晃得要晕了”“旁白为什么还带口音”“工作人员你又入镜了……”之类的技术吐槽,更多的网友给出了“这年头,片子不怕技术不好,就怕不够真诚”“现实中带着庄严,肃穆中有着诙谐”这样的评价。
民族乐器巴拉曼的制作者胡大拜尔地坐地弹奏图/视频截图
在片尾,旁白说道:“这多位普通的中国人只是我们身边的极少数,他们没有光环,不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