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克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ldquo商业性公益项目rdquo
TUhjnbcbe - 2021/8/19 13:54:00
美丽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m.39.net/news/a_6204493.html
??写在前面的话:

此文揭露了一种很有争议的社会现象——商业性公益项目,即以营利为目的贩卖“公益实践”,为有支付能力的客户提供“背景提升”的服务。

这种现象、此类项目需要警惕,他们看似实践着让公益与商业双赢的原则,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个人品牌营销,这是在用资本逻辑消解公益行动的基本意义。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公益这一原本小众的概念逐渐成为主流,有人愿意“购买”这样的经历,也有专门的机构来提供这些服务;但在另一方面,“公益”这一概念也在急剧地异化,某种程度上成立营销界的新兴门类,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显然不利于公益事业的发展。

此文很细腻地整合、并描述了这些现象,同时敏锐地指出,这些现象容易遮蔽了人们对“系统性问题”思考,而对“系统性问题”的追问与行动,恰恰是现代公益之所以区别于传统慈善的关键,讽刺的是,名校之所以看重“公益实践”,往往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能让年轻人对社会能有更深入的思考,这一美好的愿景被人利用了。

作者:璐璐转载自: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一个名为“深圳女工赋权”的暑期调研项目最近上线,招募高中生去深圳工厂调研,并帮相关NGO发起公益筹款;可故事的另一面是,“公益调研”收费1万5千元,项目结束后可得到项目结业证书和导师推荐信。?项目介绍推文截图这个令人熟悉又颇为讽刺的剧情,再次揭开了某些商业性公益项目的一角:机构搭台,准留学生唱戏,被“赋权”的边缘群体在“配合演出”。从义工旅行、国际志愿者、文化体验到田野营,瞄准不同受众的背景提升行业越来越火热:野生动物救助、边远地区支教、生态环境保护、社会问题调研、非遗文化传承……这些听来光鲜、细看却变了味的所谓社会实践背后,是高等教育全球化催生的留学产业链,和每一个亟需润色简历的、越来越呈低龄化趋势的“准世界公民”。这篇文章想要探讨,青年投身社会实践、共情他者的初衷是如何在留学产业里变味的?是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背景提升的标准?我们又该如何放下凝视滤镜,真诚地介入社会、共情“弱势群体”?No.1抓住招生官的目光即将迎来暑假的大二学生陈舟舟,走出了留学中介的大门,她刚刚结束了一场紧张的对话。中介老师在她的简历上圈圈画画,并根据她的情况做了未来一年里的“战略建议”,除了常规的托福准备,还有实习和一系列的志愿者活动,用老师的话来说,这叫“背景提升”。在出国留学人数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单凭学历和绩点已不足以打动顶尖的海外名校。陈舟舟不得不在本就优异的背景之外,寻找更多的突破口。许多青年实践、义工旅行、志愿者招募的账号开始出现在她的社交媒体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商业性公益项目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