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埃德加斯诺改变了中国革命舆论环境的外国
TUhjnbcbe - 2024/7/6 4:22:00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医院 https://m.39.net/cm/a_b7pphwf.html

河 西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毛主席纪念白求恩的名言,用在埃德加·斯诺和他的朋友马海德医生身上,同样适用。

年2月15日,就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6天,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瑞士日内瓦的家中去世,终年67岁。

临终之前,他对他的好友马海德说:“我热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我的一部分仍像我活着的时候一样能留在中国……”

遵照其遗愿,斯诺的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在他的墓上写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

今年是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也是埃德加·斯诺逝世50周年。埃德加·斯诺,一位改变中国革命的外国人,他的历史功绩,不应该被遗忘。

斯诺,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人,斯诺(Snow),在英文中就是雪的意思,不过,他是个充满热情的人。

年7月,刚从密苏里新闻学院毕业的斯诺,满怀着对东方的好奇,来到中国上海。本来打算只待6个星期的他,一待却是13年。

年圣诞节,斯诺与美丽的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FosterSnow,—)在东京美国驻日本使馆举行婚礼,年春天,他们在北平安家。年初,斯诺以美国《纽约日报》驻华记者身份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为教书方便,他在海淀镇军机处4号院购买了一处住宅。

斯诺的妻子海伦·斯诺

一二·九运动前夕,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华北之大,已经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爱国学生们义愤填膺,呼吁抗日救亡。此时,斯诺夫妇家成为了北平爱国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燕京大学的王汝梅、陈翰伯,以及清华大学的姚克广(姚依林),北京大学的俞启威(黄敬)等等都是他家的常客。而这些人正是后来发生的“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斯诺夫妇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学生王汝梅,后来改名叫黄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他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长。年,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黄华陪同前往。

黄华是斯诺的学生

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当时刚刚到达陕北的红军非常困难,缺医少药,于是中央向在上海的宋庆龄求助,希望宋庆龄能送去一些药品,同时还希望能有一位记者来陕北采访,希望争取国际援助。

年轻的斯诺参与了营救共产国际派驻上海的牛兰夫妇的行动。牛兰夫妇因顾顺章叛变而暴露被捕,参与营救牛兰夫妇的还有鲁迅、蔡元培、史沫特莱等人,在国际上,甚至惊动了爱因斯坦和高尔基。

这张著名的照片,就是宋庆龄、鲁迅、萧伯纳、蔡元培等人为营救牛兰夫妇而拍摄的:

因为这件事,斯诺得到宋庆龄的信任。

年6月,在宋庆龄的联系与帮助下,斯诺经过重重阻碍,经西安前往陕北苏区访问,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在苏区,他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热烈欢迎,他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同志进行长谈,搜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次年写成驰名全球的杰作《红星照耀中国》,至今都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史的重要历史材料。在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下,中译本为了保护自己,这本书一度以《西行漫记》这样一个貌似游记的名字出版发行。

这本书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引起极大轰动,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从此之后,大批医疗物资来到陕北苏区,大批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所感召的中国青年人和外国友人奔赴延安,其所起的作用,堪比一次大规模战役的胜利。

可以说,这本书深刻地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舆论环境。

采访完毛泽东,临走时,斯诺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他为无数一线的战士拍过照片,却没有给毛泽东拍过一张照片。所以,在走之前,一定要为毛泽东拍一张照片。

毛泽东答应了斯诺这个要求,站在窑洞前准备拍照。但是,斯诺却发现毛泽东头发过长,显得不精神,想让他戴一顶军帽。

而卫兵找来的帽子除了有点小,还非常破旧。斯诺就想到自己头上的那顶崭新的军帽,这是根据地为欢迎斯诺的到来,特地制作的。

于是斯诺便将头上的军帽递给毛泽东,没想到,毛泽东戴上后非常的合适。就这样,斯诺为毛泽东留下了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照片中的毛泽东侧着身子站在窑洞前,眼神坚毅。

这张照片也被第一次刊登在美国的《密勒氏评论报》上,一时间国际社会沸腾了。

斯诺拍摄的毛泽东,这顶帽子是斯诺的

戴着红军军帽的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非常经典,不过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第一,这本书里没有采访到朱德同志,因为当时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之后,朱德被迫停留在红四方面军,直到红四方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朱德才回到中央。

第二,斯诺并没有到达延安,因为斯诺去的时候,当时中央红军的临时驻地在保安,并不在延安。保安,后为纪念刘志丹烈士而改名“志丹县”。

于是,另一位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和斯诺的妻子海伦·斯诺在斯诺之后去了延安。年7月,海伦·斯诺从北平到西安,再辗转到达延安,历时四五个月,写下这部让世界对中国共产党刮目相看的纪实性作品。在访问陕甘宁边区期间,这位以独特身份走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张闻天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女记者,特别是作为一位女性,她采访了蔡畅、康克清、丁玲等杰出女性,并以较大篇幅介绍了中国妇女与革命,为中国革命中的女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后,她写出了《续西行漫记》一书。海伦·斯诺完成了丈夫未竟之事,夫妻二人前后写出的两本《西行漫记》,是中国新闻史和党史上的重要著作,传为佳话。

朱德与海伦·斯诺

不过往往被人们忽略的是:斯诺并不是一个人去陕北的。

年9月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的阿拉伯裔美国人乔治·海德姆带着红军必需的药品,陪同斯诺从上海出发。

乔治·海德姆年毕业于日内瓦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斯诺回去后,他留在了陕北,他是比白求恩更早来到苏区工作的外国医生。

在陕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毫不抱怨,以满腔热情紧张地投入诊疗工作。在陕北,他有了一个中国名字,叫:马海德。人们亲切地叫他“马大夫”。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美国人。年11月,马海德创立了新华社英文部。年,他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建国以后,正是在马海德的努力下,中国迅速控制了性病和麻风病,麻风病在当时中国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病,而马海德为中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因而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获得国际麻风病治疗的最高奖。

年他被授予“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毛泽东与马海德

除了马海德之外,还有一位王牧师送他们去苏区。可是,连斯诺和马海德都不知道,这个王牧师到底是何许人也,他的真名到底是什么。

年,斯诺访问中国。在中国,他想起了这位王牧师,他和毛主席闲聊时,说:“我很牵挂当年帮我的王牧师。”他提出来,想见一见他,和他叙叙旧,可是他问遍了中方的工作人员,可是没有一个人听说过王牧师。

抱着遗憾,斯诺离开了中国。

因为斯诺的关系,中央展开调查,才终于搞清楚了,王牧师其实不姓王,他的真名是董健吾。

董健吾年出生在一个基督教世家。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中央特科领导下的秘密情报工作,公开身份是上海圣彼得教堂牧师。年6月,他受宋庆龄之托到西安,以“王牧师”身份护送美国记者斯诺和美国医生马海德去陕北苏区。

中央特科的优秀党员董健吾

年底,他创办了名义上是基督教“互济会”出面,而实际是由宋庆龄资助和他卖田产筹款的由地下党领导的大同幼稚园。该园专门收养中共烈士和领导人的子女,毛泽东的3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就是由他收养照顾的,以后又由他通过张学良送到苏联。

他的真正身份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都没有对别人说,直到年受“潘扬事件”牵连,董健吾被逮捕关押了一年多,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共产党员!

60年代,当毛泽东知道董健吾就是王牧师时,他对陈赓说:“我总算才明白,到瓦窑堡商谈国共合作的密使董健吾就是护送斯诺的‘王牧师’,也就是抚养我的三个孩子的董健吾,此人真是党内一怪。党内有两个怪人,一个做过和尚(许世友),一个当过牧师,都邀请他们出山。”

而年,斯诺最后一次访问中国时,这位“王牧师”正躺在病房里,已奄奄一息。

年12月12日,一位长期战斗在秘密战线上,并且作出卓越的历史性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离开了人世。他和斯诺始终没能再见一面。

年10月1日。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二十一周年的庆典在天安门广场上隆重举行。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城楼上检阅游行的人民群众。

斯诺夫妇应周恩来之邀,参加了国庆观礼。他们站在挤满了人的天安门城楼上,其中还有西哈努克等外宾。斯诺无意中发现他们俩被安排在相当居中的位置。

之后,《人民日报》在头版以《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的通栏大标题刊载了毛泽东在国庆节同斯诺夫妇一起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新闻照片。

毛泽东和斯诺在天安门城楼

这一次斯诺来中国,肩负一项秘密使命,就是给尼克松托话。在12月18日毛泽东再次接见斯诺时,毛泽东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游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我看我不会同他吵架,批评是要批评他的。”

美方很快意识到了中国对美态度转变的信号,才有之后双方默契的“乒乓外交”及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

斯诺,这是一位走在“乒乓外交”之前的中美使者。

只是,毛泽东与尼克松会晤这一历史性的一幕,斯诺没有能够看到。

作为斯诺的老朋友,宋庆龄说,斯诺“未能活到亲眼看见自己的努力结出果实,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中国人民将永远以感激的心情记得埃德加·斯诺这位致力于中美人民友好的不知疲倦的活动家。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受斯诺之惠,因为他留下的遗产将有助于研究中国的历史”。

作家丁晓平在《埃德加·斯诺: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一书中说:“作为拉开红色中国帷幕、架起中美人民友谊桥梁的先行者,斯诺是走在美国总统尼克松前面的英雄使者,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领导人在特殊情况下或者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代言人’。”

年9月14日,习近平同志复信斯诺、马海德、路易·艾黎等国际友人的亲属,向那些曾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宝贵贡献的国际友人致以深切缅怀。

年10月3日,马海德在北京病逝,临终之前,他还在为中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操劳。

年1月11日,海伦·斯诺在美国乡下的家中,在睡梦中静静地离开人世,享年90岁。晚年的海伦生活清苦,依靠微薄的政府救济金生活,她没有子女。

斯诺夫妇生前还积极推动了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而积极参加并发起组织了中国工合运动的新西兰人路易·艾黎,正是在上海愚园路为宋庆龄架设秘密电台与中国共产党及共产国际联系的人。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在北京病逝。邓小平为他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路易·艾黎

年1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美国海伦·福斯特·斯诺基金会主席亚当·福斯特。

习近平指出,斯诺夫妇积极推动了中国工合运动,为创建山丹培黎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铭记包括斯诺夫妇在内的国际友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真挚情谊。我对海伦·福斯特·斯诺家族多年来为发展中美关系作出的积极贡献予以高度评价。

这些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友人,应该永远牢记在中国人的心间。

1
查看完整版本: 埃德加斯诺改变了中国革命舆论环境的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