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演进和变化,常常是跌宕起伏的。
无论伦敦、纽约,还是巴黎、东京,一座座世界级城市的形成,既得益于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实力,也离不开超前高阔的规划引领和发展落实。
今日上海,逐步显现出世界级城市的繁盛景象,正阔步迈向全球卓越城市和科创中心。在上海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为“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北外滩,打造成为一项跨时代工程”,全面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虹口区正努力把北外滩打造成新发展理念的集中实践区。虹口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学习领会市委领导的讲话精神,进一步理解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质。为什么上海能被称为‘大上海’?上海之‘大’,在于胸襟和格局。上海最主要的品格和精神就是对外开放、海纳百川、敢于创新,这些都要充分体现在北外滩建设发展的实践中。”
风从东方来,云起北外滩。“世界会客厅”的落成,象征着再度崛起的北外滩迈向了发展的新阶段
在辉煌激昂的上海建设奏鸣交响中,北外滩“音符”十分强劲。去年,新一轮北外滩建设规划征求意见一发布,网上点赞如潮,称:“这是国际级规划”“是年启动陆家嘴规划建设后上海最大规模、最大能级、最大手笔的方案”。如果说一百年前的远东金融繁荣成就了“外滩”,三十一年前的浦东开发开放成就了“陆家嘴”,那么今天“世界级核心商务活动区”规划将树起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标杆,那就是——“北外滩”。
划圈北外滩,再现“世界级会客厅”
地处虹口的北外滩,多年来一直孕育着“变化”。其间,街镇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一些地标项目的规划建设,都在逐步推进区域更新。在交通规划建设方面,年建成通车的新建路隧道,使得北外滩无缝对接陆家嘴,“一杯咖啡没喝完”,车就从虹口滨江驶到了对岸;而同年建成通车的外滩隧道,使得原本首尾衔接的虹口滨江与外滩腹地愈显“近在咫尺”。
“人民向往”的虹口滨江魅力无限
但以往北外滩建设尚不足以说“与世界前沿发生了联系”,实现这一飞跃的转折点,是在市委领导几次实地调研后推动形成的。市委书记李强调研虹口时,高屋建瓴地“划圈”了北外滩,指出:“从空间布局看,北外滩是市中心成片规划、深度开发的黄金地段;从发展轴线看,北外滩是浦江沿岸的中心节点;从浦江两岸联动看,北外滩和陆家嘴隔江相望,交相辉映、错位发展。北外滩开发建设要立足全市发展大局,按照‘世界会客厅’的要求,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开发、高质量建设,每一寸土地、每一平方米建筑物都要很好地研究、很好地设计,使之发挥最大功能。”寥寥数语,点明了北外滩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独特的地理区位、丰富的滨水资源以及丰厚的历史积淀。于是乎,新一轮北外滩开发建设被凿开了一扇窗。从窗口瞭望,今日北外滩一头连接着过去,另一头又通向未来。
虹口,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在北外滩,从昔日的景林堂、东吴大学法学院、雷士德工学院、圣方济学院,到今日仍然屹立的上海邮政大楼、上海大厦、河滨大楼、金山大楼,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都充盈历史况味,泛着岁月荣光,宋耀如、高文彬、蔡元培、鲁迅以及伊利亚斯沙逊、亨利雷士德等身影若隐若现。
甚至早在多年前,北外滩这一临河(苏州河)、接湖(苏州河上游发源于太湖)、连江(黄浦江以及长江)、通海(连通东海)的江湖“漫滩”,就呈现出“世界会客厅”的风情——年6月,一个名叫胡夏米的英国人乘坐“阿美士德”号商船来这里考察,不禁感叹上海“是这个帝国最富有、奢华的商业城市之一”;首任英国驻沪领事的巴富尔一眼看中这个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领事馆的选址就在北外滩浦江饭店的斜对面;上海开埠后,最早的租界就包含了北外滩区域。可以说,上海乃至中国的近代城市雏形,就源于这一带;“华洋杂处”的海派文化也源于这一带。
当时的北外滩已呈现出“繁华商贸区”的雏形——在上海历史博物馆里,藏有一幅清朝道光年间曹史亭所绘《凤楼远眺》图。画作描绘的19世纪初上海黄浦江的景象,已经是“万帆林立,商铺云集”。据史料,中国最早对外通商的口岸只有一处,即广州十三行。但在上海开埠后,已在广州生根的老牌英美洋行旋即北上,抢占上海滩。因为早期中国最受外商青睐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大多盛产于长江流域,而货轮不经广州直抵上海,运价节省一大半,也使得贸易最大程度接近了产地。不出几年,上海就稳居中国经济贸易的龙头地位,通商贸易拉动港口和运输,继而又推动批发、零售、房地产、修船、造船以及更多服务业。
贸易的推力,让这个时期的北外滩形成日益昌盛的码头。年由英国麦边洋行建造的码头,命名为“WaysideWharf”,承接国际客货运业务。它东起秦皇岛路,西至公平路,北至东大名路和杨树浦路,是当时上海港最好的码头,沿水深7米,适合大型货轮停靠。之后数十年,那一带码头建设不断壮大。年(清朝咸丰十年),美商旗昌又兴建了华顺码头,即老宁波码头。年(光绪三年),它被售与英商公和祥码头公司。年,华顺码头与日商经营的黄埔码头、杨树浦码头等连为一体,被统称为“汇山码头”。“以港兴市”,对于近代工业文明的输入以及民族工业的崛起,起着重要作用。它带动的城市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仓库和堆场的兴建,交通开拓以及邮路发展等等。码头也成为国内外冒险家、创业者、移民的登陆点。近代上海的早期移民,在这里登陆后便在附近安寨扎营,开枝散叶。年前后,北外滩更显繁盛,大量的物资、资金乃至人才等在此集散。英美投资家选择在黄浦路、大名路(原名百老汇路)扎堆兴建公寓、酒店、领事馆等。早年在四川北路扎营安寨的广东商人,在周家嘴路西边成群积聚的宁波移民,在虹口东部以及更远的杨浦腹地扎根的江苏务工人员,等等,一个个移民群落的形成,也几乎都跟港口贸易的繁盛息息相关。
一股股新生活的浪潮,也随之涌入了北外滩。中国近代最“古老”的路灯是煤气路灯,先是出现在百老汇路、提篮桥一带,彼时“首批安装”一共为50盏。年,乍浦路自激式直流发电机点亮了碳极弧光灯,这也是全中国第一盏电灯。再后来,上海有了更先进的发电厂,首批室内使用的电灯出现在黄浦路上的礼查饭店。据查,上海第一座英商投资的杨树浦水厂,首批供应的也是当年的英美租界,可以说,“自来水”成为生活用水也始于今天的北外滩。类似的“第一”还有许多。譬如,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最初建在虹口港附近。上海第一家民族资本兴办的发昌机器房,也建在昔日的百老汇路上。百老汇路还集聚起了大大小小的五金商号,发展成为闻名的五金一条街。另一个“里程碑”是礼查饭店,这是史载的中国近代第一家西式酒店,带来诸多“第一”的诞生:中国首批点亮的电灯一共15盏,礼查饭店占了其中4盏;上海举行的第一次电影放映、上海最早使用的现代电话等也在此。近代上海饭店业的第一个广告,是礼查饭店刊出的“招聘启事”,其招聘要求引人发噱:“须有殷实人担保。”理查饭店的孔雀厅是经常举办舞会和宴会的“潮地”。年5月,《字林西报》刊载一条广告。内容是:“Animatoscope将于22日星期六晚上在礼查饭店向公众展示。19世纪的奇迹,风行于伦敦、巴黎、纽约、悉尼等地。爱迪生的最新电影机首次进入中国。”
北外滩一带一直有各路名人出没。单单礼查饭店,就接待过萧伯纳、马可尼等诺贝尔奖得主。20多个国家元首和大使等政府代表在此宴请或举行重要会议。虞洽卿、盛宣怀、张元济、雅各布沙逊、哈同、嘉道理、胡适等百多位中外名流也在此留下足迹。也因此,彼时的北外滩,“空气里都漂浮着权力、荣耀、身份、荣光等因子”。这里也曾是俄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德国领事馆等扎堆之处,不少惊心动魄的国际事件与这条上海的“东交民巷”有着深不可测的关系。
基于这些,若说北外滩在百年前就是“世界会客厅”,名副其实。斗转星移,如今的上海在续写北外滩传奇,一座更显气派的崭新的“世界会客厅”建筑矗立在黄浦路上。它坐北朝南,一窗揽尽浦江两岸逶迤的天际线。这里连接过去,也通向未来,令人深刻地体会自由开阔、活力四射和翱翔之心。
邂逅北外滩,找寻都市文明发祥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十里洋场”和“冒险家的乐园”,是中华民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风暴眼,是拿破仑口中“东方睡狮”睁开的第一只眼。有资料显示,彼时属于开放前沿的北外滩,也呈“世界核心商业区”面貌,顶级公寓与商务楼宇云集,吸引着商贾、传教士、外交官、情报人员等等,也交织着梦想、野心、憧憬和抗争……
坐落在虹口区苏州河北岸,于年代建成的“亚洲第一公寓”——河滨大楼,犹如一部讲述流动与融合的上海移民史的浓缩。近百年出入其间的住户来自许多国家和地区,交汇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它对都市生活的引领作用尤为突出。当年,外型呈S型(取沙逊的英文Sassoon首字母)的滨水大楼一落成,即轰动上海滩。其前卫的外型以及内部的暖气设备、自动电梯、游泳池、深井泵、消防泵等等,使其成为“摩登上海”的标志。
解读河滨大楼折射的意义,可以追索到更早。年点石斋所绘《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显示,彼时河滨大楼所在地上的建筑是两片石库门里弄:宝康里和宝泰里。从《申报》上又查知,年河滨大楼所在地上矗立的是一座日式旅馆,孙中山、黄兴等曾在此居住。日本近代作家大谷是空于年代游历上海时也寓居于此,并留下诗句:“铁马桥边车马绝,听时江畔夜乌啼”。文献图表明,河滨大楼建造之前,那一带土地价值“非同寻常”。著名报人徐铸成在其《哈同外传》里记述,哈同与妻子罗迦陵早年所住的花园就在河滨大楼东端,占地约三四亩。世事变幻,至年代,维克多沙逊将这里的旧建筑毅然拆除,兴建一幢体量超大的公寓,它就是今日的河滨大楼。年6月9日英文《大陆报》(TheChinaPress)的报道称,这是“上海最大、最新的住宅建筑”。事实上,它也是上海近代第一座水景住宅或亲水公寓。年元旦《申报》在显赫位置报道称:“河滨大厦,亦系本埠最大建筑之一,容积计共六百万立方尺。临苏州河之面,前马路约一千四百尺,为向南之最长门面,遥望歇浦(即黄浦江),风景入画。”河滨大楼内的公寓房两室或三室套间,最大的套间面积为平方米。它属于商住两用,彼时入住其间的大多数是高鼻子、蓝眼睛,他们大多在上海东北隅经商或是在外滩一带洋行工作的高级职员。而入驻里面的知名机构有《纽约时报》驻沪代表处、米高梅影片公司驻华办事处、联利影片有限公司等等。
无独有偶,从河滨大楼往东行不远,屹立在外白渡桥北逸的上海大厦,昔日叫百老汇大厦,也是“一个时代的上海象征”。年4月5日,《大公报》作了题为《上海崇楼大厦,十九楼的大楼在兴工建筑中》的报道。负责设计的是英国人法雷瑞,时任投资建造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喜欢画画,在年上海滩的一次艺术展中,他既有水彩作品,也有一尊石膏模型。后者就是以ArtDeco风格设计的百老汇大厦。这一作品助他声名鹊起,翌年还当上了“上海艺术总会”轮值主席。
百老汇大厦落成于年春天。它共有22层,里面的套房装饰有中、英、美、法、日、阿拉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格,高级公寓所需配备的设施不仅一应俱全,而且比当年的毕卡第公寓(今衡山宾馆)、华懋公寓(今锦江饭店北楼)、淮海公寓(今淮海大楼)还高。有报道称誉是“迄今为止现代创造所能够实现的最诱人的便利设备和舒适设施”。
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百老汇大厦开始遭遇“多灾多难”。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手,又进入“多事之秋”。但从百老汇大厦的影响力看,它见证了黑暗,也见证了在黑暗里的抗争。时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的梅汝璈及美国法官希金斯曾在此下榻,为即将举行的远东国际军事开庭收集资料。年,《文汇报》记者王坪曾在此大厦采访胡适。在它建成的最初10多年里,许多名流出入其间。当年被外国记者誉为“亚洲最好的记者俱乐部”就设在里面,美国进步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也曾在此居住。
“上海大厦+外白渡桥”,在很长时期是上海城市巨作的“封面”
年新中国建立,百老汇大厦改名为上海大厦,开始了新的征程。“上海大厦+外白渡桥”,在很长时期是上海城市巨作的“封面”。从年起,约有多批各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曾莅临上海大厦登高望景,其中包括前苏维埃最高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等。周恩来总理曾在这里接待法国总统蓬皮杜。刘少奇、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曾都来这里视察上海市容。
细细研读这些历史建筑及其过往的历史,不禁感叹:严格意义上的海派文明,其实是指都市文明。而上海乃至中国的都市文明史,其“第一页”应该从“以港兴市”的北外滩说起,有别于乡村文明的都市新生活、新观念大都从那一带兴起。世上不少国际化大都市都有一条孕育自己文化的母亲河,譬如塞纳河之于巴黎,泰晤士河之于伦敦,而上海拥有两条母亲河——黄浦江和苏州河,其最佳交汇处虹口区北外滩,无疑是中国都市文明发祥地。
起锚北外滩,感受“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江风习习,惊涛拍岸。霓虹闪耀的北外滩,底色是“红色”。
当乡土中国迈向都市社会,当日后发生无数次社会变革,当今日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城市和科创中心,北外滩一再受到“历史的选择”,与它有着领风气之先的传统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上海是一座红色文化发达的城市,中共早期的一串串足迹闪耀于此。而在孕育红色文化的前夜,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极为重要的“事件”,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启了序幕。在今天的公平路码头附近,北外滩滨江的绿丛里,矗立着一座旅法勤工留学的纪念碑。它根据当年《国民日报》一个版面刻制而成,上面记载了旅法起锚地“文献”。
如今站在公平路码头滨江凭栏望去,江面上一个被称为“七号浮筒”的“老古董”,就是第一批赴法学生乘坐的邮轮所停靠过的浮筒。据考证,汇山码头就是中国青年学子海路赴法勤工俭学的首航地,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从这里启航赴欧,踏上了“睁眼看世界”的旅程。在反帝反封建的峥嵘岁月里,这里奔涌着多少青春热血和理想“初心”。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和建设新中国,他们在这里与晦暗年代抗争。可以想象,当年手执一张小小船票的一批批年轻的先辈,意气奋发,斗志昂扬!他们赴欧,赴日,赴俄,都不是单纯的海外求学,而是怀着“改变中国”“改造民族”的理想和信念。
年3月17日,首批从上海由海路赴法勤工俭学的89名青年,从北外滩汇山码头乘船出发。图为“留法勤工俭学出发地”纪念标识
彼时的“北外滩”是一座繁盛的国际港。在码头熙来攘往的人群里曾出现一个身材颀长的湖南青年,他就是毛泽东。早期旅欧寻求真理的不少青年来自湖南,而毛泽东是策划这一行动的新民学会发起者和负责人。年3月15日《申报》第10版刊登了《学生会欢送留法学生》。与此相佐证,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年谱》记载:毛泽东“十七日,送别湖南青年赴法。”新民学会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毛泽东自年起,多次抵沪为赴法勤工俭学者送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外滩一代码头、公寓、教堂、戏院、旅馆、邮政、舞厅、西餐社等鳞次栉比,外国使馆区坐落其间,各色人等活跃于此。在如此繁华庞杂的社会舞台上,革命者的身影从未缺席。他们在此居住、工作,奋不顾身,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中国左翼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著名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夏衍,在其晚年所著《懒寻旧梦录》里,回忆了年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往事。当时日本当局积极配合,迫害中国进步留学生。夏衍那时受到驱逐,不得不乘“长崎号”回沪。他写道:“我立即到虹口东有恒路(今余杭路)1号去找他(老同学蔡绍敦),绍敦电机公司坐落吴淞路有恒路口,是一家双开间门面,规模不大的电料店。”老同学重逢,分外亲热,蔡绍敦留他在公司楼上居住。正是在这里——北外滩的石库门建筑里,夏衍不惧白色恐怖下的血雨腥风,毅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报告。年5月底,夏衍被批准入党,入党仪式在虹口北四川路海宁路口一家烟纸店楼上。夏衍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征途,并于年主动联系鲁迅,商议成立“左联”一事。夏衍在北外滩一带前后一共居住整整五年时光,其间搞演讲、贴标语、发传单等,还在这里遇到了革命伴侣蔡淑馨。在北外滩一带居住和活跃的,还有中国左翼联盟筹备小组成员、曾任上海大学教授、后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蒋光慈,著名左翼作家丁玲,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田汉、聂耳等等。著名作家唐弢也曾在北外滩的邮政大楼做“拣信生”,其间积极参与邮局工会组织的读书会,因此而认识了鲁迅,自此开始文学道路。
北外滩乃至整个虹口区的历史人文积淀十分丰厚,优秀建筑、名人故居、旧址遗址星罗棋布。历史建筑、历史风貌是一座城市活着的历史,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据介绍,为了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城市故事,留住城市记忆,虹口区积极行动,打响文化强区三年行动计划,分类梳理和研究区域内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名人文化旧址遗址,运用新媒体技术挖掘史料,编制和发布文化遗址旧址目录和地图。
由此,虹口区打造完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如今漫步北外滩,不仅能身临其境感触历史,而且只需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