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得到了各国的普遍欢迎和热烈响应。另一方面,国际上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杂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所谓“忽视民生论”。
何谓“忽视民生论”?其论调主要有三:一是“一带一路”主要是搞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民生关联度不高;二是项目所在国老百姓从中没有得到什么实惠;三是中国企业和工人抢了当地人的“饭碗”,夺走了当地人的就业机会。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周边“一带一路”建设是否真的“忽视民生”?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到实地走一走,看一看,自会得出公允的结论。
“要想富,先修路”。对大多数周边国家而言,落后的基础设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提高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水平。设施一旦建成,最先受益的必然是当地老百姓。缅甸的“马德岛”原先是一个没有公路、没有淡水、物资匮乏的小岛。中缅油气管道启动后,岛上几乎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家家享受24小时供电,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海岛。中国企业承建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建成后将彻底结束孟加拉国南部21个地区和首都之间只能居民摆渡往来的历史。巴基斯坦的萨希瓦电站项目,已满足了当地万家庭用户用电,各地拉闸限电的现象明显减少。
以民为本是“一带一路”建设最大的初心。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合作,聚焦教育、卫生、文化、减贫等民生领域,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中方主办的“湄公河光明行”活动,让柬埔寨、老挝、缅甸近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已为湄公河五国培养了上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中国的“南南合作基金”大力支持联合国开展援助项目,为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所学校提供教育设施,解决了当地近两万名儿童读书难的问题。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建成后,将成为集金融、旅游、物流等为一体的高端城市综合体,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将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改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国企业高度重视本地化经营,优先考虑雇佣当地劳工,使用本地原材料。“一带一路”合作在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提升劳动者素质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中柬两国企业共同开发的西哈努克经济特区解决了当地两万人的就业,在特区工作的当地员工年收入远超当地平均水平。泰国的罗勇工业园为当地创造了两万多个就业岗位,园区内工作的本地员工占90%以上。中国石油印尼公司、中国移动巴基斯坦公司员工本地化率高达99%。
上述事例足以证明,中国同周边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并非“忽视民生”,民生恰恰是合作的重点和亮点。
为什么有人要将“忽视民生”这顶帽子扣在中国的头上?究其原因,还是一些人固守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总觉得中国从“一带一路”建设中占了便宜,自己“吃了亏”。一些人习惯于戴着“傲慢与偏见”的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对民生领域的成果选择性失明。
公道自在人心,“一带一路”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合作理念已成为周边国家共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广大周边国家老百姓必将分享到更多合作的红利,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者是国际问题学者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