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北,有一风景荟萃之地——叠彩山。它包括“越山”、“四望山”、“明月峰”和“仙鹤峰”。叠彩山的形态与众不同,山石层层横断,好像堆叠一匹匹的锦缎而得名。叠彩山名,是由唐朝元稹的侄子元晦游览了叠彩山之后,写了篇《叠彩山记》,记中说:“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由于山奇景秀,楼台亭阁错落其间,从来游人如织,今辟为“叠彩公园”。在清朝文人秦焕创建的叠彩亭的右角,看明月峰横断的崖壁,若“彩翠相间”的锦缎。
叠彩山石刻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石刻
叠彩山旧名桂山位于漓江之畔,是唐代桂管观察使、文学家元晦开发的旅游胜地,按照《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而将其命名为“叠彩山”。叠彩山滨临漓江,与城中的独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主要景观有叠彩亭的美石、风洞的摩崖石刻造像、望江亭看两江四湖风光以及明月峰顶鸟瞰桂林全景。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处于漓江西岸,南面伏波山、独秀峰,西邻宝积山,北望虞山,东濒漓江。它由于越山、四望山、仙鹤峰和明月峰组成。主峰明月峰绝对高度75米,是观日出,赏晚霞的绝佳处。叠彩山因唐代桂管观察使元晦的大力开发而成为游览胜地,徐霞客、袁枚、康有为、孙中山、宋庆龄、朱德、陈毅、叶剑英、邓小平、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等中外名人都在叠彩山留下了足迹。
叠彩山公园
于越山
于越山古称猕猴岩,今称于越山,位于叠彩山东南,与四望山相邻,面积0.79公顷,出自古代的于越族,在叠彩山风洞之左,山顶有亭。于越,古代越人的一个分支,秦汉时因战乱入粤,《史记》载:秦并诸侯,以百粤之地为桂林郡。吴遣步骘征南,克有于越。叠彩是桂林的主山,用“于越”命名它的一座山峰,以示重要。唐元晦任桂管观察使时,独爱于越,在山隈筑“写真堂”,朝夕读书绘画其间,写有《于越山记》,山更以文传。于越山小巧玲珑,古建筑遍布,游人不辍。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山顶有于越亭,亦称越亭,原为元晦所建,早废,现为新建。东崖有茅斋,水北有虚楹钓榭,以及石室,莲池、花药院、栖真阁等,山麓有“康岩”、“素洞”,洞北向,高3.2米,宽1.7米,长10.5米,面积约18平方米。清光绪二十年(年)12月,康有为到桂林讲学期间,住在叠彩山风洞前景风阁,发现于越山下的两个岩洞,以自己的字号命名,东叫“康岩”,北叫“素洞”,并摩崖篆名题刻。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于越亭
在于越山顶上,是一个八柱、三开、单檐、翘角、长方、四面开敞的亭阁。长10.6米、宽4.95米,高4.54米。面积51.47平方米。原为唐元晦所建,久废。年在原址上重新构筑,曾名于越阁,亭之南面横梁悬有一匾,上书“于越亭”,为美籍华人、美国迈阿密中国画院院长梁粲英女士所书。于越亭是游人多喜登临之处。宋人朱颜《访叠彩岩登越亭诗》:“不到越亭久,榴花经几红。江流寒泻玉,山色翠浮空,百越薰风里,三湘夕照中。”比较客观地写出了于越山和于越亭的特点。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站在于越山,远眺象鼻山,象鼻山因山形酷似一头伸着鼻子汲饮漓水的巨象而得名,简称象山,长米,宽米,山体占地1.3万平方米。它神奇壮观、形神兼备,鼻脚之间造就的水月洞如同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象鼻山是桂林城的象征,桂林的城徽。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叠彩亭
叠彩亭位于叠彩登山道上。叠彩亭为四角、平顶、单层、红柱、绿瓦,高约5米,长75米,宽85米。面积约64平方米,呈十字形。正面悬挂著名书法家王遐举所书“叠彩山”的匾额。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叠彩亭东依于越,西邻四望,北对明月,与山景和谐而不争高。东西设坐凳,北隅为观赏“彩翠相间”的最佳角度,是游憩的理想场所。亭西,刻有明代羽卿的“江山会景处”。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江山会景处
“江山会景处”摩崖石刻在叠彩山叠彩亭旁,”摩崖高厘米,宽77厘米,楷书,字43厘米,年、月名款字13厘米。据明嘉靖18年田汝成《游广西诸山征》所载,这里的叠彩亭明代为“聚景亭”,“江山会景处”当是为该处风景点题而作。“江山会景处”是羽卿留在叠彩山的第三件作品,字形端庄、健劲有力。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门
在叠彩山仰止堂前,是坡顶、青苡的仿古建筑,高踞在登上风洞的咽喉之地,可拾级而上。门上有魏继昌书“叠彩”隶字横额;两侧悬挂清广西布*使张祥河撰、桂林书法家伍纯道写的“到清凉境,生欢喜心”的楹联。一过山门,即进入历史文物、宗教、自然风光相互交融的胜地。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瞿张成仁处碑
道光二十一年()广西巡抚梁章钜在叠彩山山门内,明月峰南麓立“常熟瞿忠宣、江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碑,碑高厘米,宽83厘米。共28了,均为楷书,以彰明末抗清将领瞿式耜、张同敞的节气。正文“常熟瞿忠宣、江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字经20厘米,年月日及姓氏署款,字径10厘米,清道光20年广西巡抚梁章钜立石。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仰仁堂位于叠彩山风洞前,抗日战争期间所建,以纪念明末清初英勇不屈的明将瞿式耜和张同敞。原建已毁。年重建。堂东西长11.5米,南北宽7.1米。东西开门,北壁嵌有瞿式耜、张同敞画像、《浩气吟》唱和诗,以及年郭沫若来此凭吊所作二公像赞诗等石刻。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风洞
叠彩山风洞是明月峰山腰一奇洞,这是一个四季生风的洞,因而得名“风洞”。此洞,南北对穿,中间狭小,仅通一人,形成前后两个洞,南北开敞,呈葫芦状,全长20米,最宽9.2米,最高5米。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两头大中间小,所处地势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驾桥岭与海洋山之间的“峡道”,形成对流,随着季节变换,来风有清、和、暖、冷之别,因终年“风迎更风送”,人们往往把这里称作“清凉世界”。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石刻
风洞的风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旅游者感受也不同。宋人刘克庄《风洞诗》,“风干天地间,惟桂尤其雄”,“不知何处起,但觉来无穷”,说出风的奇;明王鸣鹤《叠彩山题诗》,“春游门壑暖风回”,是春天的风;清徐德升《风洞山诗》,“风声习习洞门窄”,是夏日的风;明苏浚《游风洞诗》,“高台受和风”,是南国之秋的气候;清周甫麟《叠彩山诗》,“洞疑诗思曲,风逼酒瓶冻”,则是寒冬的景象了。洞里的风总是清新、和煦、凉爽、均匀交替着,这是最奇特的地方。风洞既是风的世界,又是文物宝库,是桂林山水一个重要景点。
叠彩山公园
风洞为桂林古八景之《叠彩和风》风洞南北对穿,两头大,中间小,形似葫芦,以葫芦颈为界,分为前后两洞,前洞朝南,叫叠彩岩,后洞犹如北开的窗户,故名北牖洞。
叠彩山公园
南洞口崖间古榕攀援,野藤依附,枝叶婆娑,盘根错节,苍劲有力。洞口周围,题刻密布,尤为醒目的是洞口上方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写的“叠彩山”三个大字及陈毅元帅所题的“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
叠彩山公园
叠彩山公园
年2月23日,陈毅元帅与夫人张茜陪同当年的西哈努克亲王夫妇游览了芦笛岩,叠彩山和漓江后写下了《游桂林》和《游漓江》两首诗篇,“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为两诗的精华之句。
叠彩山公园
康有为,字广夏,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他在中国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急时刻,领导了著名的维新变法运动。他曾两次来到桂林讲学,宣传维新变法
叠彩山石刻
在叠彩山风洞南洞口右前方的平台上,唐元晦建于会昌间(-),历代有修葺,阁已久废,数十件珍贵诗刻同毁于抗日战争。据清画家张宝《泛槎图》,景风阁为重檐、坡顶、长方形建筑。清庆保《景风阁记》说阁“居四望、于越之间,前接广野,倚大江,廓然翕受,窈而多风。其东小阁数椽,故为游人憩望地,每盛夏熏灼,于此解烦焉”。景风阁为一时名建,历代名人有诗刻,变法维新风云人物康有为、百岁爱国老人马相伯先后居此。
叠彩山石刻
风洞以风得名,最奇特之处,在于一年四季,凉风不断。尤其是站在前后洞之间的狭窄处,风几乎能将人吹跑。每当盛夏酷热之时,洞外灼热逼人,洞内则凉风习习,久之则甚有寒意。人们到此清凉境界,就会感到心旷神怡,暑气顿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