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还在持续,但中国外交的步伐并没有放慢。
2月20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第五次外长会在老挝万象举行。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和老挝外长沙伦赛共同主持,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布拉索昆、泰国外长敦、缅甸国际合作部部长觉丁和越南副总理兼外长范平明出席。
王毅在发言中表示,澜湄合作启动近4年来,机制建设日益完善,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澜湄意识深入人心,有力促进了流域各国关系发展。澜湄合作正在从快速拓展期进入全面发展期。
纵贯中、缅、老、泰、柬、越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年3月正式启动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区域次区域合作进展最为迅速和最具成效的机制之一。
在中方的积极推动和相关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澜湄合作建立了领导人会议、外长会议、高官会议、优先领域联合工作组会议等四个层次机制,初步形成了“高效务实、项目为本、民生优先”的合作模式,以“澜湄效率”和“澜湄速度”引起世人瞩目。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澜湄合作是对中国—东盟合作框架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助力构建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升级版。澜湄合作也是南南合作的新实践,以实际行动展现我们携手周边国家落实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坚定决心。”
澜湄合作已确定了“3+5+X”合作框架,即以*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为三大合作支柱,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为优先方向,拓展数字经济、环保、卫生、海关、青年等领域合作。许利平指出,澜湄合作机制进展顺利,早期收获项目稳步推进,将给当地人带来实惠,特别是农业和减贫方向的合作。
对于下一步的经济合作重点,王毅在会上提出,要重点加力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以贸易联通为切入点,把澜湄合作与“陆海新通道”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贸易和通关便利化,带动产能、跨境经济、工业园区合作,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带建设,为澜湄合作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在澜湄合作第五次外长会召开的前夕,新型冠状病*已经蔓延至东南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已报告确诊病例。王毅表示,六国不仅将继续分享疫情信息,加强交流,协调行动,还将着眼长远,“探讨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合处置机制”。
为了同东盟国家协调应对新冠疫情,2月20日,王毅与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菲律宾外长洛钦共同主持了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这是迄今为止首次聚焦公共卫生事业的多边外长会。
“东盟国家是我们周边国家,也是受疫情波及最直接的国家,泰国、新加坡等国出现不少感染病例。在此需要各国携手并肩,共同应对。”许利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此时刻召开特别外长会议,能够凝聚共识、交流经验、共同抗疫,有助于建立更为有效的公共卫生安全地区合作机制。
公共卫生安全成澜湄合作新增长点
中国与东盟国家往来密切,互为主要旅游目的地,每年人员往来超过万人次,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使得疫情监测与防控合作紧迫性和必要性突出。
中方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提出举办特别外长会议,得到了东盟国家的高度评价。泰国外长敦说,关于共同应对疫情的讨论十分及时,是迄今为止首次聚焦公共卫生事业的多边外长会,具有重要意义。
2月19日晚,王毅在老挝万象会见东盟秘书长林玉辉时表示,公共卫生是跨越国界的共同事业,中国愿同东盟加强这一领域合作,为中国-东盟关系注入新的内涵。王毅还表示,要以此次共同应对疫情为契机,探讨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合处置机制,使公共卫生安全成为澜湄合作新的增长点。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特别外长会非常及时、必要和高效。中国和东盟原本就在构建命运共同体,澜湄国家更是共饮一江水,本身就是天然的互联互通。东盟是中国的好邻居、好伙伴,双方需要紧密合作来共同应对疫情。
“中国国内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在疫情防控方面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中国可以同东盟及时加强信息交流,共同分享交流防控经验,帮助这些国家尽早发现尽早遏制可能出现的新冠疫情。”刘英指出,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合作是非常密切的,疫情当下,需要加强合作,通过有效的防护,确保卫生与安全,继续推动中老铁路等大型项目,通过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等各种形式,并继续开展产能合作,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
根据《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联合声明》,中国和东盟就如何共同应对疫情达成了九点共识。比如,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和最佳实践,交流已有的流行病学信息;减轻急需医疗物资供应压力,推动研发治疗药物和疫苗;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期间设立分论坛,就此次疫情防控进行深入研讨等。
各方还表示,要合作增强新冠肺炎等新发、再发传染病防控能力,开展数据、技术、经验和能力建设交流,开展卫生医疗人员培训,探讨举办中国—东盟卫生应急人才研讨班,加强双方疾控中心与有关机构合作……
此外,针对此次疫情对各国经济和区域合作的影响,各方一致同意,要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以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为契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共同维护本地区人员往来及贸易投资活动,“根据疫情防控进展,恢复并加强交往与合作”。
王毅在记者会上承认,疫情使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受到一定阻碍,但他说,这是完全可以克服和弥补的。“中国经济拥有强劲动力和韧性,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中国—东盟利益高度融合,供应链和产业链衔接紧密,疫情过后,合作需求将加速反弹释放,合作空间也将得到新的拓展。”
由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近日表示,将对华提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设施贷款项目。为了帮助亚洲国家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挑战,亚投行*策战略与预算局局长郑权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还表示,亚投行也会继续通过对传统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促进所有成员尤其是本地区成员的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
在澜湄合作第五次外长会上,中方提出,以贸易联通为切入点,把澜湄合作与“陆海新通道”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带建设,为澜湄合作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王毅说,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是六国的共同愿景。要把愿景变为现实,首先要加强贸易联通。“陆海新通道”是一条贸易和产业合作的纵向大通道,将把“一带”和“一路”有机连接在一起,向北可以通往中亚和欧洲,向南连接东南亚和南亚,辐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澜湄合作与“陆海新通道”结合,湄公河国家产品就可以直接进入中国中西部大市场,进而输往中亚和欧洲市场。
“陆海新通道”是由中国西部省份与新加坡合作打造的陆海贸易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省份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北部湾通达世界各地,比经东部地区出海所需时间大幅缩短,目前已经形成西部12省区市和海南、广东湛江“13+1”合作共建机制。
中方的提议得到澜湄国家的积极响应。老挝外长沙伦赛表示,老挝是一个陆锁国,没有出海口、道路条件差,交通物流成本高,迫切希望加强该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农业是老挝的基础经济,如果通过澜湄农业合作机制,老挝农产品销售到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将极大满足老挝的出口需求。
如何对接澜湄合作与“陆海新通道”?王毅建议:一要支持口岸便利化,加强海关、检验检疫合作,提升通关效能,打通物流瓶颈;二要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解决“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的问题;三要推动规则标准互认、数据信息共享,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实现信息化平台共建共享。
2月19日晚,新加坡外长维文在同王毅会见时表示,今年是新中建交30周年,新方期待同中方密切高层交往,扎实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方愿继续积极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
湄公河国家虽然经济发展程度各异,但是总体来看处在工业化早期,急需效益高、投入少、见效快的工业化成熟方案。许利平认为,澜湄经济带旨在推动该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一步推动该地区产业一体化,从而促进地区一体化,前景广阔。
刘英指出,随着澜湄合作与“陆海新通道”的结合,整个澜湄合作经济带的建设必将给沿线国家带来更多福祉,特别是对老挝这样的内陆国家来说。“作为泛亚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主动脉,中老铁路建成后将发展成为老挝的经济命脉大通道。在澜湄合作机制上,这条经济大动脉推进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以帮助老挝实现变陆锁国为路联国,能够帮助老挝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水平,接入到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中来,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中老铁路建设是澜湄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合作的一个典型。中老铁路北起两国边境,南抵万象,是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中老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境外铁路项目。铁路线全长公里,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计划在年12月建成通车。
实现产能优势互补
在谈到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带建设时,王毅表示,要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贸易和通关便利化,带动产能、跨境经济、工业园区合作,推动全流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加快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各国外长们表示,希望加快制订产能、互联互通、跨境经济合作规划。各国支持根据《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优化地区产能分布,实现产能优势互补,提升各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日趋紧密,贸易与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年东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全年进出口总额达4.43万亿元,增长14.1%。截至年8月,中国与东盟双方相互累计投资约亿美元。
另一方面,中国对东盟贸易顺差趋势继续增强。从双方贸易往来结构看,年1-11月,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顺差为.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1%。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结构本质上是国际产业链层级关系的体现,在根本上取决于资本的流向。
产能合作既是澜湄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澜湄合作最初重点扩展的领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在湄公河流域国家已有多个通过中国商务部确认考核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包括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越南龙江工业园、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等。
其中,位于泰国东部海岸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是由浙江民企华立集团与泰国安美德集团合作开发的面向中国投资者的现代化工业区,同时也是中国商务部批准的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集聚了汽配、机械、家电等行业的一批中国企业。截至年底,泰中罗勇工业园区入园企业已达家,成熟企业大约占家左右,另有1/3企业尚在建设或规划中。如今的罗勇工业园已成为国内企业拓展泰国市场的乐土,被称作泰国的“工业唐人街”。
泰中罗勇工业园高级顾问徐根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园区有近名中国籍工人,在春节过后已陆续从中国各地返泰。尽管泰国本土也出现了新冠疫情,但园区内通过采取严格的防御措施没有发现任何确诊病例。
虽然并不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徐根罗说,新冠疫情也给园区企业的供应链造成了一定影响。“中国企业境外基地的原材料、零配件差不多都是从中国母公司配送。中国母公司停产了,势必影响境外基地的生产经营。这是全球化初级阶段的表现。”
不过,徐根罗指出,园区内也有部分企业的生产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比如,投资母体来自河北保定的新泰车轮公司,建厂已近10年,已实现属地化管理,原材料是从中国以外的地方采购。
徐根罗认为,从此次新冠疫情可以看出,境外生产基地可以对冲国内的不可抗力风险。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不应仅仅是生产基地的转移,更应该是资产、资本、货币、供应链、人才等的全球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