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话说丨帽子里的戏法儿,老北京帽店的经
TUhjnbcbe - 2023/8/11 21:18:00

盛锡福帽店

王府井大街盛锡福帽店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最早它是天津盛锡福总店的一个分号,开业于年。盛锡福生产经营的帽子很有特色,有毡帽、小帽等中国传统帽子,还有欧美式礼帽、巴拿马草帽等适合潮流的“时帽”。因质量好,品种齐全,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

解放前,盛锡福总店在天津,创办人是刘锡三。刘锡三本名占恩,号锡三,山东省掖县沙河镇人,家中世代务农。他幼年读过几年书,后因家境不佳而辍学,于是帮助父亲在地里干活。一年,家乡受灾,农田歉收,乡里人四处谋生,他也离家去青岛市一家外国人办的饭店里做杂勤。

他为人勤快又好学,在饭店里因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学会了一些日常英语。不久,刘锡三离开了这家饭店,到一家洋行做业务员,负责下乡收购草帽辫。草帽辫是用来制作草帽的,洋行把它收来,运到国外制成草帽再返销中国,以获高利。

刘锡三在洋行里干了几年,对草帽辫的质量好坏、品种和产地,以及草帽的制作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于是他就想自己干。中国人的钱,干嘛让外国人赚去?以后几年的时间,他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笔钱。民国元年(年),他同友人合资在天津估衣街开办了盛聚福小帽店。小店开张后,生意很兴隆,年年盈利。后因东伙发生矛盾,刘与友人分手。

这样,盛聚福的买卖分到了刘锡三的手中。他决心把买卖做大些。他从东南银行得到一笔可观的贷款,又在天津法租界21号路选好店址,把盛聚福改为盛锡福,在民国六年(年)重新开张。“盛”是“生意兴隆茂盛”之意,“锡”和“福”都是取自刘锡三的名字(刘锡三的乳名叫“来福”)。年,有一西方人运来一部全套电力制造草帽的机器,盛锡福用巨资把它买下,从而设立草帽工厂,自产自销,并很快在天津打开了销路。

从草帽工厂设立后,盛锡福在几年之中,先后又设立了皮帽工厂、便帽工厂、缎帽工厂、化学漂白厂、通帽工厂、毡帽工厂和印刷厂等,并在天津天祥市场设第一分销门市部,在梨栈设立第二分销门市部。

从创业到民国十几年,盛锡福在当时激烈的商战中站住了脚,知名度越来越高。这是因为,富有革新精神的刘锡三,看准社会潮流,向社会推销欧美式的“时帽”。民国初年,社会上学习西方方兴未艾,很多人剪去头上的长辫,摘下瓜皮小帽,脱去长衫,都想换上适合潮流的新式服饰、鞋帽。而盛锡福仿制的精巧美观的巴拿马草帽和英、法、美式呢帽,自然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货。

刘锡三为了创名牌,防别人仿制冒牌,特向当时*府申请注册“三帽”商标。三帽为一顶四平硬顶草帽,一顶呢制礼帽,一顶皮制三块瓦帽。“三”也取自刘锡三之名尾字。盛锡福的三帽牌帽子,在当时的商战中,特别是在对日货的竞争中取得了胜利。20年代,日本商人经营的草帽在天津很畅销。为了增强竞争力,刘锡三与制帽的技术人员研究设计出用宁波细草制成的四平硬顶草帽。

这种草帽不仅草细、有韧性,而且色泽鲜亮明朗。“四平”是帽顶平、帽身平、帽沿平和帽箍平,样式新颖、顾客爱戴。这种四平顶草帽投放市场后,有多少顶卖多少顶,日本草帽被人冷落。从而,盛锡福“三帽”之名,誉满津门。

天津盛锡福在二三十年代,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沈阳、青岛、郑州和武汉等城市设立分店20多处。盛锡福三帽牌帽子还出口海外,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捷克、奥国、瑞士、瑞典、挪威以及非洲等地都设有代销处。在世界列强争相向旧中国倾销各种产品、控制中国商品市场的时候,盛锡福生产的三帽牌各式帽子,却能远销国外,特别是在当时工业先进的欧美各国争得一席之地,确实是件值得一提的事情。

由于盛锡福的帽子质量好,式样新,所以,从至年共获得当时各级*府奖状15个。一些社会名流曾为盛锡福题写过书额。其中有宋哲元的“名驰中外”,秦德勤的“冠冕群伦”,曹锟的“国货之光”,邹泉荪的“冠冕吾华”。由吴佩孚书写的盛锡福牌匾,一直挂到现在。到了40年代后期,由于刘锡三年老体弱,就把买卖交给长子刘洪儒经营,他自己就回家养老去了。

刘锡三在北京开办了4个盛锡福分店。年,西单北大街盛锡福开业;年,前门大街和王府井大街盛锡福开业;年,沙滩盛锡福开业。这4个帽店都归其柜上大徒弟常瑞苻经营管理。

在盛锡福未进北京前,北京有马聚源、东北魁、一品、洪盛斋等知名的老帽店多家,可是经营的都是老式帽子。盛锡福这4个分店在北京相继开业后,天天顾客盈门,特别是西单、前门、王府井这三家盛锡福,因地处繁华市区,尤其兴盛。由于北京各盛锡福店的经营管理、商品进货都是一样的,所以,这里说的也就不仅仅是王府井盛锡福的情况,而是各盛锡福店的情况。

盛锡福的帽子,四季齐全,有春秋季的呢帽、缎帽;有夏季的各式草帽、通帽;有冬季的皮帽、棉帽、将*帽等,种类约有多个。年以前,北京盛锡福的各种帽子都由天津总号工厂供应,年后改由自己在北京找小帽作坊加工。天津盛锡福总号工厂生产的各种帽子,从进料、生产到出厂检查,道道有人把关,所以,每顶帽子的质量都是上等的。

改由小帽作坊加工后,也是特别把住质量关,一顶劣质帽子也不准进柜台。盛锡福用小帽作坊加工是领料加工,也就是小帽作坊在盛锡福领料,按盛锡福的要求进行加工。像硬胎三块瓦皮帽很费工,如果不按工序制作,生产出的帽子不是戴上不舒服,就是帽胎变形。制作三块瓦皮帽的帽胎,一律使用新棉花,缝制后,要用棕刷子往上抹浆子,而且要把浆子透进胎里去。

抹完浆子就放进火箱里烤,出火箱还要用红烙铁熨,要把帽胎熨熟了。这里说的“熟”,是制帽行的一句行话,就是外观微*,帽胎既硬挺,又绵软。这样,人戴上不仅舒适,帽子还不会变形。继之用一层豆包布包起,豆包布外上皮面。这还不算完,还要进一次烤箱。这种制法是天津盛锡福总号的传统制法,小帽作坊加工三块瓦皮帽时也必须按此工序进行,不能马虎。

礼貌待客、和气生财,是盛锡福的重要经营作风。顾客进门,买与不买都要热情、主动打招呼,尽量让顾客买到满意的帽子。如果顾客不想买帽子,也要让其高兴地离去,以使其下次再来盛锡福。盛锡福的店堂中专有一人“瞭高”。这个瞭高的是店中的负责人,一是监督店员接待顾客的情况,并防店中出现“高买”(小偷,过去将专偷店铺商品的小偷叫“高买”),二是了解顾客的需求及解答顾客的问题。正因为盛锡福帽子品种全,花样多,质量好,店员待客和气,所以,生意久盛不衰。

北平解放后,王府井大街盛锡福帽店于年参加了公私合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同年,组建了盛锡福制帽工厂。组建自己的工厂,主要是因为北京在社会主义改造热潮中,大的制帽厂参加了公私合营,小的加入了合作社,盛锡福从而失去了加工商品的地方。

一次周恩来总理来王府井大街视察,有人向总理汇报了这一情况。周总理指示,要保持和发扬老字号的产品特点,更好地为首都人民服务,并建议盛锡福可以建立个加工厂。后来,在周总理的关怀下,盛锡福制帽工厂建立了起来。

王府井大街盛锡福帽店自参加公私合营后,其发展是迅速的。由于商店端正了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方向,顾客大量增加,盛锡福的知名度也更加提高,生意日益兴隆。同时,王府井大街盛锡福还有为国家领导人和外宾服务的任务。他们曾给毛泽东主席做过将校呢圆顶帽。50年代,盛锡福为陈毅外长出访印度尼西亚,做了一顶金丝草草帽。

60年代,周总理去莫斯科访问时戴的水獭皮帽,也是盛锡福做的。刘少奇主席去莫斯科访问,在盛锡福做了一顶美式圆沿皮帽。乌兰夫、万里等同志也在盛锡福做过帽子。朝鲜金日成首相曾在盛锡福做过一顶海龙皮帽,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做过一顶三羔皮帽。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在盛锡福做过帽子。国内外各界人士慕名到王府井大街盛锡福买帽子、定做帽子的,不计其数。

王府井大街盛锡福同其他老字号一样,在“十年动乱”中被摘下老牌匾,改为红旗帽店。年才重新挂上“盛锡福”老字号的牌匾。年,盛锡福扩建了制帽厂的厂房,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增加三帽牌的帽子产品。盛锡福还增添了旅游帽、流行小礼士帽等。目前该店生产经营的男女各式帽子余种,年产50万顶。其中毛华达呢圆顶帽、毛涤前进帽、仿毛小礼士帽、水獭解放式皮帽、六角女士帽等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

马聚源帽庄

马聚源帽庄,最初只是个自产自销的小帽摊,使用新料好料,工艺考究精细,营业逐渐兴隆起来。后来,创业者马聚源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在前门外鲜鱼口开办了马聚源帽庄,主要经营官廷需要的缨帽和富人戴的高级帽子。清末时,马聚源帽庄被誉为北京帽业之首,很多人都以能戴一顶马聚源的帽子为荣。

创办马聚源帽庄的人叫马聚源,他是直隶马桥人。父亲是贫苦的农民,父母带着他们弟兄四人种着三、四亩贫瘠的土地。风调雨顺的时候,这几亩地的收成也不够全家人吃的,父亲在农忙时忙完自家的活外,还要去给人家打短工、干杂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父亲给四个孩子起名字,大的叫聚财,老二叫聚源,老三叫聚茂,最小的叫聚盛,取“财源茂盛”吉利之意。

聚财长到十六、七岁,身体强壮,帮助他父亲干活,是他父亲的好帮手。老三、老四还小。聚源长到十四岁,念过两年书,认识几个字,在他们家算个“秀才”。父亲不想让他落在农村,想办法也要让他进北京学个手艺,将来好改换门庭。马聚源有个远房舅舅在北京当裁缝,清嘉庆十二年(年)正月,他父亲带着他进北京投这个舅舅。

他舅舅给他介绍到崇外花市附近一家小成衣铺学徒。马聚源勤快能干,很受掌柜的喜欢。可是他进铺刚一年,小成衣铺就破产了。由于掌柜的喜欢他,就把他送到前门外三里河附近状元桥的一个做帽子的作坊学徒。这个小作坊是个连家铺,掌柜的和他的老婆带着两个孩子,连马聚源共有三个学徒。掌柜的不仅手艺好,而且为人也和善;可是内掌柜却是个刁女人,对待马聚源很刻薄,就知道让干活,稍一停歇不是打就是骂。

马聚源为了学好手艺,只能处处忍耐,起五更睡半夜,小心作事。刚来的头一年,买东西,作饭,哄孩子,搭铺,拿夜壶等什么都干。这个掌柜的做活很认真,马聚源在掌柜的严格管理下,不仅学会了制做各式帽子的手艺,也学会了管理作坊的方法。他从中领悟到,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恪守信誉。马聚源三年零一节的学徒生活结束后,又帮助掌柜的干了两年。后来,由于家境实在不好,无奈,不得不离开掌柜的,出去单干。

马聚源离帽子作坊后,托人在东晓市找了一间小房住下。凑几个钱到市上买了些日用的东西,一面自制帽子,串打磨厂、花市一带的客店,向各地的老客推销;一面给帽店做加工,日以继夜的苦干,这样,到了年底算账,除了还债尚余几两银子,他很高兴。第二年,他就上了两个徒弟,并在前门外鲜鱼口摆了个小帽摊。当时,鲜鱼口一带是商业集中区,买卖林立,行人如梭。

由于马聚源做的帽子质量好,价钱便宜,日子一长,来他这里买帽子的人越来越多。这样,马记帽摊就出了名。清嘉庆二十二年(年),恰巧鲜鱼口中间路南一家小帽店关闭了,马聚源经中人说合,把该店的铺底倒了过来。经过简单的装修,选了个好日子,帽庄就开张了,用他自己的名字,就叫“马聚源帽庄”。

虽然马聚源帽庄只有一间门面,是个小帽庄,但是天天顾客满门,生意异常兴隆。一天,清*府一个姓张的大官的手下人在马聚源帽庄买了一顶帽子,戴了一些日子,发现马聚源的帽子不仅做工精细,而且用料真实;后来,这个张官员知道后,也派人到该帽庄买了一顶帽子,从此,马聚源就和这个张官员交上了买卖。

不久,经这个张官员的介绍,马聚源应下了为清*府做缨帽的生意。马聚源帽庄就从一个普通的小帽庄发展成为清*府做缨帽,专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官帽庄”了。

由于生意兴隆,买卖忙,使得掌柜的马聚源劳累成疾。帽庄的事只得交给本柜出师的大徒弟李建全来经管。马聚源回家养病,延续了十几年,最后病体加重亡故。马聚源死后,由于马家的后人没有经商的,所以,想把买卖收了,在家乡多买地盖房。这个消息让那个张官员知道了,他不肯让这样的好买卖倒闭,于是出钱把马聚源帽庄买下。

买卖归了张姓后,他自己经营不了,便将马聚源帽庄的全体职工都留下,并给几个能干的职工吃股,依然叫李建全当掌柜。因为马聚源帽庄早已是人皆知,改名子对营业不利,所以,依然挂着“马聚源”的牌匾。为了进一步发展马聚源帽庄营业,李建全又把马聚源帽庄旁边一家破产的店铺买了过来,随后大兴土木,建成个前边是三间门面店堂,后边是生产作坊的大帽庄。

为了宣传,为了招揽生意,挑了个*道吉日,大请宾客,庆祝马聚源帽庄重张之禧。张姓的同僚友好,同业都来贺喜。有人送来“重张之禧”,有人送来“陶朱事业”,有人送来“范蠡再世”等贺喜的红幛子,前后热闹了三天。马聚源帽庄从张姓接手后,买卖更加兴隆了,因为张姓交往广,有钱有势,不管商业还是**界都同他有往来。顾客增多了,尤其是**界的顾客骤然增多,从此,马聚源帽庄进入全盛时期。

马聚源帽庄的帽子所以驰名北京四九城,其主要原因,一是选料真实,用新料好料,不用旧料次料;二是制做工艺精细认真。在清代,马聚源帽庄当时主要商品是*府所需的缨帽和贵族富户所戴的棉、夹、纱等瓜皮小帽。缨帽的缨子,宜选用西藏的牦牛尾为好。牦牛尾做出的缨子,丝絮匀顺,怎么弄也不乱。染红缨子的染色,则以用西藏出产的藏红花为好。

藏红花染的缨子,颜色鲜艳永不褪色。这两种原料,尽管产地远,价钱贵,马聚源帽庄不惜舍近求远。马聚源帽庄做瓜皮小帽的缎子,专门从南京正源兴缎庄进货,别家的不用。缎子分元、顶、王、铭、洪五等。马聚源帽庄要用最上等的元素缎。这种缎子做成的帽子戴到什么时侯也不出油渍。永远光亭好看。帽里也用新布,帽口用南方的暑凉绸缉。就是做帽胎的袼褙也要用粗新布。

由于马聚源帽庄绝不用次料旧料敷衍,从而取信于顾客。在工艺制做上也不马乎。制做帽胎最费工夫,工人先把胎坯放在木模上,刷上浆子,而后用烧得通红的烙铁烫胎。烫时,随烫随冒火,但不会烧着。这样,烫好帽胎颜色微*、挺鼓、不变形;用手按下,起手帽胎就鼓起,帽胎既有弹性又有韬性,这是马聚源帽庄独创的新工艺。

进入民国时期后,马聚源帽庄的主要产品——缨帽停止生产了,它以瓜皮小帽和将*盔(也叫四喜帽或风帽)为主要产品。这种将*盔是冬天御寒挡风之帽,它上面是棉小帽,下接左、右、后三片,垂到肩背上的棉护颈,好似武人的头盔一样,因之,叫将*盔。小帽和将*盔上都有小帽疙瘩。

马聚源帽庄在钉帽疙瘩时,也同它家不一样,就用三针,既简单又结实,像缺个点的“六”字,人称之为“马三针”。到三四十年代,它除了经营传统小帽和将*盔外,又增加了海龙和水獭的三块瓦帽、土耳其皮帽以及各式美式呢帽等。

年,北平解放,马聚源帽庄在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热潮中,参加了公私合营。马聚源帽庄在年全市商业网点调整时,从鲜鱼口迁进大栅栏。年“十年动乱”中,马聚源帽庄被斥之为“四旧”,牌匾被摘下,并入东升鞋帽店中。年,马聚源帽庄虽曾一度恢复老字号牌匾,但不久,又并入大栅栏里步瀛斋鞋店中继续营业。

黑猴儿帽店

解放前,前门外鲜鱼口内有两家“黑猴儿”毡帽店,在他们店前各摆着个约三尺高的方凳,上坐个楠木雕成,外涂大漆、火眼金睛的黑猴,黑猴双手捧着一个金元宝。这就是闻名全城的“黑猴儿”帽店。

鲜鱼口内的这两家“黑猴儿”帽店,一家是杨小泉帽店,另一家是田老泉帽店。先开的是杨小泉帽店,他开业于明朝末年,他专门自做毡帽销售。这个杨小泉好养猴,他养个红眼睛黑毛猴。这个黑猴通人性,白天在店里帮助他拿出物品,夜晚给他守夜。

由于杨小泉养猴出了名,所以,不论同行,还是顾客都叫杨小泉的帽店为“黑猴儿”帽店。后来,杨小泉和黑猴先后死去,杨小泉的后人杨少泉为了招揽生意,就请了个巧手木匠,仿照黑猴的样子做了个木制黑猴摆在店门前。这就是“黑猴儿”帽店的来历。

也正是因为养了这只小猴子,客人们逐渐都忘了他原本的招牌“杨小泉”,而是张口就说“黑猴儿帽店”,逐渐后者取代前者,四九城只知有黑猴儿店,不知有杨小泉。也许是小猴子带来了好运,名声享誉四九城,那些达官贵人也来光顾。黑猴儿店敢于创新,一直走在别人前面,制作出许多新款帽子,四季皆有。

其中有一款毡帽,名曰“老头儿乐”。这款帽子可太实用了,戴上之后严严实实,除了眼睛之外,别的地方全捂住,多大的风雪都不怕。若是走累了,摘下帽子掂屁股底下,还能当板凳,又防潮又隔寒,一举两得,尤为受老年人的喜爱,故此得名“老头儿乐”。

后来,在杨少泉的“黑猴儿”帽店旁边,有个叫田老泉的也开了个毡帽店,而且也在店门前摆了个黑猴坐在高方凳上。从此,两个“黑猴儿”帽店开展了长期的“商战”。解放后,一个“黑猴”不知去向,另一个“黑猴”现藏于首都博物馆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丨帽子里的戏法儿,老北京帽店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