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军人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新中国第一批外
TUhjnbcbe - 2023/6/21 19:21:00
治疗白癜风用的药 http://m.39.net/pf/a_4447717.html

吃穿住是必修之课

清晨,一缕阳光投入房间,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新华饭店的走廊上两位将*相遇了,互致早安的问候之后他们就闲聊了起来。一位将*见对方不停地打哈欠伸懒腰,便问道:“昨天晚上睡得如何?”“别提了,那弹簧床太软了,一个晚上翻来覆去没睡踏实,就是睡地铺、睡大炕、钻草垛也要比这床睡得舒服呀!过去睡硬板床,一躺上就进入梦乡了。”另一位将*发着牢骚。“我们也是命该如此,苦可以吃,这福却享受不了,我告诉你一个好办法吧!”说完就贴着他的耳朵说了起来:“我是和孩子们一起睡在地板上的。”原来在饭店里每家都分配了一个大房子,父母睡在床上,孩子就睡在地板上。

正当他们低声交谈时,阎宝航走过来问:“你们在聊些什么呀?”二位将*嘿嘿一笑:“我们睡不惯这里的弹簧床。”阎宝航笑眯眯地说:“这也是对你们的一种培训。”

王稼祥、朱仲丽大使夫妇

耿飚、赵兰香大使夫妇

*镇、朱霖大使夫妇

罗贵波、李涵珍大使夫妇

符浩和焦玲夫妇

在外交部大礼堂旁边的一间大屋子,是女同志们学习着装的课堂。每次来上课时,不少人手中总带着装鞋子的包。以前行*打仗走上百里都不在乎,可换上高跟鞋走路都走不稳,时间一长脚跟痛得厉害。她们实在是穿不惯高跟鞋,所以在上课时换上高跟鞋,一下课又马上换上合脚的布鞋,但为了今后外交工作的需要,她们还是坚持苦练。当然她们很庆幸自己不是小脚,因为当时外交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裹小脚不能出国。”曾有位女同志迟迟未能与丈夫同行出国工作,几经探询后才知是因为她是小脚。

仪容仪表课是女同志们最感兴趣的课。原先她们对穿旗袍、高跟鞋、涂脂擦粉是有抵触情绪的,认为那是旧社会资本家、地主太太、小姐们的形象。虽然她们对穿着肥大的*装已习以为常,平日里也没有那么多空余时间打扮自己,但女人对美的追求是天生的。尤其是通过学习知道了在外交场合中着装、化妆是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代表国家尊严时,她们就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了。

讲授仪容仪表课的老师是胡济邦,她不仅仅系统地讲述了在各种外交活动的着装要求和规矩,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每次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总是仪容干净整洁,服装色彩、样式搭配和谐,加上她体态匀称、面容姣好,更是吸引大家的目光。从厌恶到习惯,从羡慕到入迷,每当胡济邦换了一身新的装束,大家都要将她团团围住,边欣赏,边请教、交流起来,胡济邦的穿戴也成了她们模仿的榜样。经过培训后的外交官夫人们后来在国外任职期间以雍容大方的风姿、艳丽多彩的中式服装着实吸引了不少外国记者的追捧,时常有大幅照片登上报纸的显要版面。

阎宝航

讲如何吃西餐课的是阎宝航。他见多识广、诙谐幽默,用生动的语言和引人发笑的故事将原本枯燥的课讲得有声有色。从吃西餐时的礼仪谈到对各种风俗习惯的应对;从吃西餐时的规矩说到西餐程序的安排;从吃西餐时的注意事项讲到餐具的使用方法等等。

当年一位老同志的笔记是这样记下的:“吃鸡时应用刀将骨头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也不能一次将肉都切成块;吃鱼、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子上,放入盘内;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放入口中。”还有句顺口溜:鱼刺鸡骨叉取轻搁,放在碟内别吐满桌;菜叶太大叠起再叉,清水飘花洗手莫喝。这些对于南征北战的老战士来说,真是如同“新媳妇上轿头一回”。

将*大使与西餐

《外交风云》视频截图

他们常年行*打仗风餐露宿,平日里与战士同吃一锅饭菜,饥一顿饱一顿,打了胜仗聚餐时也只是加几个菜而已,遇到可喜可贺的事也不过去穷乡僻壤的小饭馆里热闹一番。吃一顿饭有那么多讲究,可真让他们不自在了。不会就要学,他们就像当年操练枪棒那样,又挥舞起了刀叉。

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阎宝航讲述李鸿章的故事:

清朝末年,总务大臣李鸿章出访欧洲诸国考察时出了不少洋相。

一日,在法国巴黎的一间豪华饭店里,李鸿章设宴款待贵宾。酒足饭饱后李鸿章送客到门口,一边双手报拳不时地作揖,一边按中国老理客气地寒暄说:“今日饭菜不好,招待不周,请诸位多多包涵。”站在旁边的饭店经理脸可挂不住了,一会儿红一会儿白。过后他找到李鸿章说:“你凭什么说我的饭店菜做得不好,以后我这饭店还怎么开呀!”

还有一次,也是李鸿章设宴请客。客人还未到,李鸿章顺手拿起餐巾将自己面前的盘子擦了起来。站在一旁的服务生见到后连忙用餐巾又托了个干净盘子将李鸿章的盘子换走,没想到回头一瞧,李鸿章又在那里擦盘子。换了第三个盘子后,李鸿章又拿起了餐巾,服务生再也忍不住了,客气地问李鸿章:“先生,您是不是觉得盘子不干净呢?我们使用蒸汽消过*的。”李鸿章愕然一惊:“没有这个意思呀!”但他又无法解释自己刚才擦盘子的举动。

一位已近暮年的外交官曾讲述自己在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多次引用李鸿章的故事去教育年轻的外交官,让他们牢记:一件并不起眼的小事在外交场合上稍不注意,就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损害。

这批外交官在后来成百上千次的各种宴会、酒会等外交活动中都能做到礼仪合适得体、举止文雅规范,不能不说是这次学习给他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还应该提及的是这些外交官在将中华美食推向世界、发扬光大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中国使馆配备了国内最优秀的厨师,他们的高超技艺让一批国家元首、*要名流们叹为观止,钟情中餐成了挥之不去的情结。像苏加诺、西哈努克等著名领袖,中国大使馆都定期送上几道他们最喜爱的中国菜肴。中国使馆举办的招待会、酒会、宴会等活动总是高朋满座,热闹非凡。中国外交官们通过这些活动广交朋友,密切关系,推动了中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

亲口品尝梨子的滋味

老北京饭店

这是一间豪华的“教室”,宽敞的大厅地上铺着珍贵的地毯,华丽的吊灯散射出温馨的光亮,桌上铺的雪白桌布白得让人不敢直视,那晶莹剔透的酒杯、那银光锃亮的餐具让人目不暇接,仿佛进入皇帝的宫殿。这是北京饭店的宴会大厅,是外交部特地为未来的外交官安排的一次实习课堂。

在办公厅副主任阎宝航的率领下,一对对衣着整洁的夫妇缓步进入大厅,他们精神焕发,男士着中山装,一身绅士打扮,女士们则身着各式旗袍、高跟鞋,配上精美手包,一派淑女装束,个个神采飞扬、光彩夺目。在他们闪烁着兴奋的目光中,更多的是好奇。这是他们经过一段训练后的一次“考试”,为了拿到好成绩,他们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北京饭店宴会厅

宴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彬彬有礼的侍者将酒分别倒入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酒杯中,一道道菜肴送上时又撤下上一道菜盘……

宴会厅中安静有序,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照顾”着自己眼前的美食,生怕出李鸿章式的洋相。可是没过多久就出现了不安定的声响,一位左手执刀、右手拿叉的人在切盘中的一块肉时,费了好大力也切不开,急得直冒汗;另一位在喝汤时,汤匙叮当敲响盘子的声音引起众人的目光;还有一位则是面对散发浓浓*油味的食物难以吞嚼入口,面带难色、唉声叹气……

影视剧《海棠依旧》中

周总理教将*大使吃西餐画面

阎宝航在各桌间巡视着,不时地停下来纠正错误并示范正确的做法。他看气氛有点沉闷,就拿出说笑话的本事来,调动大家的情绪。他讲道:“有一位国民*驻外大使在参加一次重要宴会时,在切鸡时一不小心鸡骨头蹦起,落入另一位外国大使的脖子里,那位外国大使因礼节所限不好取出来,只好挺着脖子坚持到最后……”随着笑声,憋闷了许久的大伙儿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我没吃饱,再上一盘饺子我也吃得下去”;“吃这顿饭要比攻一个碉堡还要累”;“我挺了几个小时,腰都酸了”;“西餐的规矩太多,我可记不住”……

在笑声中阎副主任作了总结,指出了一些同志在用餐中的不足之处,但更多的是表扬。几十年过去了,这一刻在一些人的回忆录中都多次被提及,可见这是一次多么难忘的往事。

在东交民巷使馆区苏联大使馆门前突然来了一大队人,这是外交部组织“文官班”“武官班”的学生们参观。他们即将赴国外任职,但对未来要建的中国使馆是什么样子、怎么布局、怎样装饰,都还没有什么概念。让他们实地看看大使馆是太有必要了。

他们畅通无阻地进入了苏联大使馆。苏联大使率领大使馆的外交官衣着整洁地站在使馆的各处,有礼貌地热情接待中国同行的到来。他们从大厅走到餐厅,从办公室走到会议室,甚至连卧房、厨房、车库等地也都进去转了。他们不停地提出各种问题询问苏联外交官,并得到满意的答复。有人突然想起听课时老师讲的使馆为保密工作需要设置机要室,就向一位苏联外交官提出要看看机要室的请求,只见那位外交官耸耸肩膀、摇摇头,什么也不说。这时提问的人才感到自己的冒昧,赶快摇摇手走开了。是啊,即使是兄弟关系也不能毫无保留地将使馆核心秘密公示于众呀。“文官班”“武官班”的学生们通过第一次外事活动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使他们走出国门后心中更有数了。

还有一次应该记录在案的事是大使学习呈递国书,请看耿飚在“回忆录”中是如何描述的:

“有一次我和*镇、曹祥仁等同志就外交礼仪问题交谈,大家都希望外交部派人来向我们讲解一下有关呈递国书的仪式。因为大使出国上任后的第一个重要外交活动,就是向驻在国国家元首呈递国书。但是呈递国书有什么程序和礼节、要说些什么话,我们一无所知。”

正当我们谈得热烈的时候,阎宝航同志推门进来了。“老阎,来得正好!就请您给我们讲一讲怎么呈递国书吧!”“啊,不行,不行!”他忙不迭地摇手,“我又没有当过大使,能讲出什么名堂!不过我可以把你们的这个要求反映上去。”

不久他兴冲冲地来告诉我们:周总理指示,过几天有位东欧国家驻华大使向毛主席呈递国书,到时安排十位驻外大使去现场观摩学习。

罗马尼亚驻中国首任大使鲁登科

向毛主席递交国书

耿飚回忆道:

呈递国书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内举行。当我们走进怀仁堂时,只见接见大厅已经布置妥当,但并没有我们的位置。我们在哪儿观摩呢?是站着看,还是坐着看?我正猜想时,工作人员却过来把我们分别引进大厅旁边的几间小屋里。

影视剧《外交风云》中

将*大使观摩他国大使递交国书的情节

大厅和小屋只隔着一排窗户。那时的窗户并不是玻璃窗,而是在窗格上糊着洁白的窗纸。屋内有桌子椅子。“喔,这是休息室。是不是等会儿举行仪式时要站着看,所以先让我们在休息室里坐一会儿?”我说。“不”,工作人员笑着说:“你们几个就在这里观看。”“怎么?在这里观看!”大家都感到意外。

这时周总理来了,他在查看了大厅的布置和各项准备工作后,走进我们所在的小屋,用欢快、爽朗的声调向我们打招呼。“同志们好!你们看,在这里观摩条件还不错吧?”“这里有桌有椅,条件倒是不错,只是……”有位同志说了半句话就迟疑地停住了。“只是什么?”周总理问道。“只是隔了一道墙壁,变成壁后观了!”周总理笑着说:“只是隔着一排窗户嘛!这不叫壁后观,这叫窗下学礼。”他考虑了一会儿,忽然从桌上拿起一支削好的铅笔,“有了!我看不如用铅笔尖戳个小洞,这样既可以看又无伤大雅。”

影视剧《外交风云》中

将*大使观摩他国大使递交国书的情节

这时毛主席和外宾都已抵达,呈递国书的仪式即将开始,所以周总理立刻离开小屋向大厅走去。我们分别从铅笔尖戳出的小孔向大厅观看。大使已经站在毛主席面前,双手捧着国书准备呈递。毛主席面露笑容,神色显得庄严而亲切。那位大使一面呈递国书,一面口中致辞。毛主席致了答辞。

影视剧《外交风云》中

将*大使观摩他国大使递交国书的情节

仪式结束后,有同志建议趁热打铁演习演习。说干就干,我们就在小屋子里演习起来。正在这时候,周总理又走了进来。他一面点头表示赞许,一面笑着说:“你们演习是必要的,但是我要提醒你们,刚才观摩中的程序和动作,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各个国家对呈递国书中的礼仪规定各不相同,所以你们上任后,要向驻在国的礼宾部门虚心请教,取得他们的帮助和配合。”接着,总理又满面笑容地说道:“毛主席听说你们在这里观摩,很高兴,要接见你们。”毛主席要接见使大家喜出望外,我们便兴高采烈地随周总理向大厅走去。

外交部还举办了一次小型外交文书展览,有国书、颂词、照会、电报、备忘录、协议书等外交文件的实物。在建国初期,许多对外文件因没有印刷条件是用毛笔书写的,因此使馆中毛笔字写得好的同志就派上用场了。

大使的任命正式下来后,各位大使立即到外交部各业务部门实习了一段时间,熟悉业务、了解情况。解放初期相关书籍较少,不少人都托人去上海采购回来,认真学习研究。

未完待续~

作者

王民伟图片

网络

编辑

外交官说事儿青岩

1
查看完整版本: 军人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新中国第一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