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饮食禁忌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90703/7268434.html截图来源于“百科”
去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在电影界掀起了一阵狂潮,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票房仅次于《战狼2》(56.79亿),一举夺得中国影史第二名。
电影上映至今都快半年了,我从没为它写过评价,因为热度已经够猛了,网上发表什么观点的都有,不差我这一个。但是仔细想想,《流浪地球》对中国电影来说,不仅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的评价中更是体现了中国观众对国产电影发展的态度,所以我决定就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流浪地球》
随着科技的发展,《流浪地球》免不了被淘汰,成为历史中的一个标记是它的宿命。但是再看看上个世纪的《黑客帝国》,尽管它的技术水平相较于现在来说已经落后了,但由于它的思想内核之强大,直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把它奉为传奇。
《黑客帝国》截图来源于《黑客帝国》近期豆瓣短评
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但这并不表示可以挣脱电影的叙事性。无论如何,电影是它的本身,科幻只是一种类型。
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写道:“类型片是一种集中和组织故事素材的适当方式。”
技术永远需要为故事服务,当科幻电影只剩科幻可看的时候,坐在电影院的观众就仿佛是在参加一场前沿技术的竞标,只有手里的可乐和爆米花在提醒大家这是在看电影。
《流浪地球》
当然我前面所说的只是我的个人态度,不表示《流浪地球》在我眼里就完全是这样的。
豆瓣评分7.9算是一个还不错的成绩了,但是由于基数大,超过万人对其进行了评价,所以还是有超过36万人给了三星及三星以下的评分。
诚然,这么大的数量肯定不能排除水*的存在,但“池子”里或多或少还有几个明白人,网友们要是因此而骂起来了,可实在不显风度。
《流浪地球》
刻意的煽情就是故事的克星,只会加速它的“死亡”,让观众越来越受不了。或许能让故事中的人物感动彼此,却感动不了观众。
所以,尽管在电影院看的时候它赚到了我的眼泪,但我在流泪之余还在想,它怎么就与我想象中的差那么多呢?
观影前我就听到了许多说制作《流浪地球》有多费心思的声音:在前期准备中费了多少功夫,后期又修改了多少次……可是观众只在乎成片,不可能陪着团队把制作流程再过一遍,更不能要求他们感受了团队多辛苦之后再作评价。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解释,因为所有认真制作的电影团队一定都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而牺牲良多,赢的就是那些最终呈现更完美的。
拿着微薄工资的小职员都常常为了“甲方爸爸”的肯定而无数次修改方案,《流浪地球》承载着如此重大的意义,制作精细些并不过分。“欲戴*,必承其重”,明知道做好了就能尝到很大的甜头,那些牺牲也就不值得再拿出来说了。
当年爱斯基摩人纳努克因为参与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的拍摄,无法再进行捕猎活动,所以没有攒够过冬的食物,导致他们全家都饿死了,可是该片却成为了纪录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北方的纳努克》
实际上大家不必早早地就开始宣扬制作过程多艰辛,要是作品够好,自会有人主动去了解,并且,总会有付出了更多的人,甚至是贡献了生命。既然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也收获了不错的成绩,何必要再提起那些事情呢?
《流浪地球》
其实我在看《流浪地球》的时候,一开始还是抱有很多期待的,直到这句“不是说好要做彼此的天使吗”出现,我就感觉到它在我心里的评分有所降低了。网络用语或许能增加喜剧效果,甚至会减少距离感,让大家觉得自己平时说的话也能出现在荧幕上。可是在本片涵盖了如此沉重的话题的大前提下,观众不一定会买账。
韩朵朵这个人物其实是极富意义的一个存在,因为电影中提到了她是从小在地下城长大的,这是她第一次到外面的世界。她就像是一个新的“物种”,她的认知、见识都与观众大不一样,而电影却将她与外面世界初次见面的反应“一笔带过”,所有的画面重点全放在建筑物上。观众并不想一直看那些被冻住的“兰州拉面”、“中国平安”,他们也想多观察人物的表情和行为,如果这样的事情真实发生了,人类到底会有怎样的反应。
不过这也算是侧面表现出创作团队有多自豪了吧,张嘉辉先生把整个城市的面貌从俯拍、全景到仰拍、特写,一个不落地全都剪进去了,硬是舍不得删。要是《流浪地球》出了导演剪辑版,说不定会时长翻倍,变成上下两集,紧接着就是游戏公司来谈合作了。
《流浪地球》
我知道很多喜欢它的人会觉得我太过苛刻,但要是艺术都能被完全客观对待了,它还叫艺术吗?要是所有中国观众都对国产电影的每一次进步给出最大的肯定,那还需要继续进步吗?中学*治都教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了,所以对中国电影,不妨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流浪地球》
虽然我不是富有经验的电影人,但也是个观众。每个作品都像是待批阅的“考卷”,而观众就好比改卷老师,可能仁慈也可能严格,但都得是为了作品本身,甚至是为了整个电影事业。
大众的口碑具有绝对说服力,我们要相信观众对电影事业的重要性,大家能做的远比贡献票房多得多。
而我为什么说观众是中国电影事业的突破口呢?
一方面是觉得制作方应该重视观众,仔细分析他们的评价、建议和需求走向;
另一方面是认为观众需要明白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并好好行使它们。
《流浪地球》
我想问部分观众:你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品味,还是在认真看待电影的评分?
会不会有“觉得大家都给它高分,如果我不给高分的话就显得我看不懂、没品位”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只是因为喜欢里面的某个明星就直接打五星的情况?会不会觉得随便打个一星两星无所谓,反正自己不喜欢?
因为大家在挑选电影的时候都会先看评分,再根据观众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选择,所以既然我们本身就讨厌胡乱评价的人,自己就更别成为他们了。
我们在评价的时候,一定得先从感动或者嫌弃的情绪中抽离,更不要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唯一需要思考的,就是整体电影到底如何。就像法官听完双方的辩护之后,不管他们讲得多么精彩,最后还是需要那公平公正的“一锤”。
《流浪地球》
中国观众对国产电影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在,似乎随便哪部片子都能挑出一堆毛病,但那些毛病的确就是问题所在。就像我们在备战高考的时候不可能总做自己擅长的题目,攻克弱项才能取得本质的进步,所以中国电影还得多思考弱项才行。
或许我们可以学习好莱坞的“成功循环模式”(考察每一大类和子类电影的数量、票房、利润,以便调整下一年度生产计划,在类型规范下改写成功的影片类型,直到这种类型不再成功),不过咱们需要“循环”的重点在“观众”,因为中国电影还没有形成好莱坞这种如此完备的工业化生产制度,而这可以理解成我们的创作其实会更灵活一些。但是,我们的观众数量多,且大部分都是非专业的,所以国产片出现了愈发随意的趋势,比如喜剧横行,大家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打发时间的娱乐方式。
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每当我给人推荐电影的时候,他们问的第一个问题一定是“搞笑吗?”,似乎脱离了喜剧成分,国产片在观众眼里就没有价值可言。
可是从近两年出现的这批较高质量电影的成绩可以看到,中国观众本质上绝对渴望国产电影的进步,加之票补的取消,他们定会更加慎重地选择要观看的影片。
比如《我不是药神》,深刻的话题思考让喜剧都变得高级,观众自然叫好;《白蛇:缘起》在动画电影中的突破大家也有目共睹,上映不到40天就决定停映,创作团队表示将其制作成3D版后会重新上映,希望将电影更完美地呈现给大家。
《我不是药神》、《白蛇:缘起》海报
所以,如果真正重视起观众的评价,尤其是差评,国产电影持续向好定是必然,毕竟创造一个观众与创作团队共同努力的局面才是根本,而创作者愿意听了,大家自然就会更用心地表达,这是一个相互促进成长的过程。
《流浪地球》
我给《流浪地球》的评分只有三星,因为我希望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及格线。我不介意《流浪地球》的尝试带有瑕疵,因为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就像刚出生的小牛犊,莽撞却有活力。毋庸置疑的是,在此之后的国产电影将会有无限的可能性,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
其实在我看来,中国电影事业的突破口有很多,但我之所以挑“观众”这个点来说,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最容易发力的一个点,也是当下最需要的一点。
都说“顾客就是上帝”,同理可得,观众也是,既然中国有这么多“上帝”,不好好借用“上帝之力”实在是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