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已经到了不再被宽容的年纪青年戏剧人的中年 [复制链接]

1#

本公号所刊文章,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

年,疫情之下剧场谢客逾半年,时至九月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竟如约而至,这无疑对冷清的剧场、饥渴的观众和跃跃欲试的创作者是一大好消息。据戏剧节方面公布的信息,今年的报名剧目数量创了戏剧节举办以来的新高。避疫在家的创作者们潜心创作,才能伺机而发。买票看戏,一来是支持线下观演,再有就是出于一个简单的想法:在此艰难的大环境下,想要知道大家都在做些什么。

顾雷这次参加青戏节的新作《水流下来》涉及异地赡养话题。与他年龄相仿佛的我们这一代中国戏剧人,无论怎样嘴硬“永远年轻”,都正在步入中年。同时,江湖后浪滚滚而来,近几届青戏节的舞台上活跃着我们的学生,胶原蛋白与野心勃勃辉映满脸,青戏节是他们一年中的大事件。这一篇戏剧批评虽然谈的只是顾雷一出戏的得与失,却或许也能折射出我们这一代戏剧人此刻应当面对的昨与今。也许创作者并不了解他的主人公戏剧开场,我们看到了一场父子冲突。医院闹事误伤了女医生,为此,身在北京做医生且正处在创业困顿期的儿子被叫回了河北老家。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龃龉着,其间,儿子被医生告知父亲罹患的是小细胞癌,还有三个月的生命。儿子本想隐瞒,却最终在与父亲的口角升级中将病情真相脱口而出。初入剧情,鉴于年的疫情大背景和陶勇医生被伤事件等医闹热点,我对作品有了医疗向社会问题的预期。然而作品并没有就此深入,剧中人的冲突在两代男人的性格和积怨上琐碎地蔓延开来,矛盾逐渐对焦到儿子的大龄未婚现状。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好在尚可引起观众的共鸣。青戏节的观众群体,学生、职场新人比例很高,18-25岁亦是话剧演出的主体受众群,只身在大城市追求未来的这些年轻人,很容易对“催婚”这个自己或许也正在承受着的家庭关系痛点感同身受,可以想见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对儿子产生移情。事实上,在父子冲突的第一幕,真正被突发事件打乱了生活,且面临抉择与行动的那个人物也确实是儿子,他是得知父亲病症而面临说与不说的那个人,与之相比父亲则更像是他的麻烦制造者,是情境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真相的解开,剧情进展到第二幕,老父亲在病房里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与儿子相处的天伦之乐,我们才倏忽意识到,原来儿子不是主人公,父亲才是。这造成了极大的观演错愕感。当然并不是说不可以以老年人作为主人公,而是观众的接受心理路径值得被认知、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