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讲述风雨兼程爱洒乡亲县融媒体中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好会复发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25/6352637.html

风雨兼程爱洒乡亲

——县融媒体中心驻村帮扶队员脱贫攻坚纪实

苏玲玲

11月2日,又逢周一。早八点,秋阳洒照中,一辆面包车,从县城出发,向着岔口方向——飞奔。

狭促的车厢被塞得满满,有给村民捎的蔬菜、豆腐、香烟、保暖裤、白面、食用油、快递包裹,还有县融媒体中心的4位驻村帮扶队员。

长路漫漫。车外,金*田野,山川斑斓,迷人秋景电影镜头般掠过。4位队员却无心欣赏。热火朝天聊着扶贫中遇到的人和事,讨论着即将面对的扶贫难题,商讨着各种解决方案,他们沉浸在扶贫工作的快乐之中。小小车厢,变成了他们移动的扶贫办公室。

郭兆麟、晋瑛、赵秋生、樊永忠——这三男一女,平均年龄55岁的4位新闻人,一直以来,在融媒体中心不是“爬格子”,就是扛机子,或者就是拨拉“算盘珠子”,没一个有农村工作经验。可当中心*组织经过郑重研究,决定派他们下乡扶贫“打先锋”时,他们毫不犹豫:“行!”

三年来,在这条近50公里长的漫漫扶贫路上,他们同舟共济,风雨兼程,一路挥洒汗水和心血,一路收获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和快乐。

郭兆麟:村民放心了,老父亲“让人不放心了”

郭兆麟走访寒门

周一那天,车子七拐八绕,约走了40多公里,扶贫战场的第一站——岔口乡食足村到了,郭兆麟像住校生一样,背着一周吃喝,拎着给村民捎的东西下了车。

55岁的郭兆麟在食足村驻扎3年了。刚进村时,扶贫资料表格那个乱,他从头来整理。挨家挨户核实,分门别类归档。整理,录入,很多需要在电脑上完成。可食足村委会连台电脑都没有。眼神本来不好,腰椎肩盘还突出的他,只得窝在阴冷潮湿的办公室里,一宿一宿猫着腰,眯着眼,瞅着巴掌大的手机屏幕,一点点录入。“字忒小了,键盘也忒小了,一不留神就看错或摁错了,只得重来。有时录个简单的信息,都要重复好几遍。”郭兆麟说。

如此办公已经够惨,没想到,村里连网络都没有。扶贫工作上传下达,好多都在网上进行。怎么办?郭兆麟一声不吭,自个儿悄悄买了流量包,一个月,光话费,就比以前额外多了很多。

多花些时间和金钱不算什么,关键是为贫困户操不完的心。

贫困户王玉青上有老,下有小,全家七口人,就指望他这壮劳力养家。没想到他却接连两次手术。郭兆麟多次探望,帮忙办理手续。出院后,因王玉青失去劳动能力而情绪低迷,家人也忧心重重,郭兆麟总像阳光一般地出现,积极和村干部与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海平等一起为王玉青申请办理低保,积极帮其妻子寻找工作,还坐在炕头,推心置腹和他们聊天,嘘寒问暖,鼓励他们振作精神,共克难关。

村民任丽青想买廉租房。郭兆麟带她去住建局咨询,还带她实地去看房子。村民任所东儿子生病康复后想找工作,郭兆麟多方托朋友想办法,给他联系了开车、煤厂等工作任其选择。

村里深井坏了,这可急坏了千头猪场的村民。郭兆麟赶紧在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融媒体中心主任李命锋、工作队长王海平等高度重视,紧急出动,最后在水利局同志帮助下,用最短时间修好水泵,圆满解决了用水问题。

村里石桥裂缝了,村民提心吊胆不敢过,村干部心慌着急没门路。郭兆麟亲自出马,跑交通部门咨询,寻技术人员指导,又自掏腰包,买回修桥补缝所需的稀沥青。

有的村干部脾气急,村民有时找他们问点事,一句说不对,可能就抬起杠来。而郭兆麟在村民眼里,却总是和言细语,耐心温柔。村民们有啥和村干部不方便沟通时,常找他去“中转”。一些村干部解释不清的事儿,经老郭慢慢悠悠一说,嘿,清楚了。村民们对干部的误解也消除了。

如此这般,一桩桩,一件件,不胜枚举。村里人说:“村里有老郭在,俺们省心、放心。”

村民们放心了。孰不知,郭兆麟自个儿也有烦心的事呢。眼看父母都八十多岁,体弱多病,他驻村扶贫,有时老人有个头疼脑热需要就医,他总是鞭长莫及。“多亏妻子退休在家,帮忙照顾。否则,我真不知该怎么办了。只能是辛苦妻子了。”

怀着对妻子和父母的深深歉意,郭兆麟继续扎根在食足,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操心着,忙碌着。他说:“以前我扛摄像机跑记者,虽说也下农村采访过农民,自以为知道农民怎么回事。可是等真正驻村扶贫后,才觉得以前对农村、农民的认知真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真正融入农村生活,才真正体会到农民兄弟有多么难,多么苦,才会发自肺腑地想帮他们做点实事。”

晋瑛:扶贫扶得自己快成农村婆娘了

郭兆麟在食足村下车后,车子继续前行。半小时后,铺北村到了。扶贫4人组中唯一的女队员晋瑛拎着大包小包下了车。

瞅着她的背影,记者想起其亲朋好友的话。他们说晋瑛自驻村扶贫后,再也没穿过漂亮衣衫、高跟皮鞋,面庞晒黑了,皮肤变粗糙了,白发也增多了。他们不无心疼地说:“晋瑛咋把自己扶得像个农村婆娘了!”

52岁的晋瑛闻听此言,露出招牌式爽朗的笑:“哈哈哈哈,这就对了!村民说俺越来越像他们。俺也越来越把自个儿当铺北人了!”

事实证明,这话还真不假。

你瞧晋瑛,一人在村委会大院的窑洞里住,锻炼得越来越胆大,也越来越吃苦耐劳了。夏天下大雨,窑里流小河。她拿盆子舀水,从不抱怨。冬天做好饭,从厨房还没端到办公室,饭已冰冰凉,手也冻僵了,她也不叫苦。扶贫档案资料等,她一家一户了解清登记准,做得条条理理。闲暇时跟村妇女们学习各种农村生活常识,比如把各种瓜子择出来晒干留做种子,把倭瓜切条晒干储备起来吃等。她甚至还跟村民们学会种玉米,种各种蔬菜。原来对农业、农村不甚了解的她,现如今种起地来,老练得很。聊起种地技术、农业*策等等,侃侃而谈,俨然一个“老把式”。

晋瑛不把自己当外人的作派拉近了她和村民的距离。很快村里角角落落,没她找不到的。谁家种了几亩玉米、几亩谷子,儿子在哪工作,娶的哪里的媳妇,贫困老人谁生了病,医院,享受了啥扶贫*策,她一清二楚。

这不,周一那早,晋瑛刚下车,大老远便有妇女冲她喊:“姐,你总算回来了!”

“咋,才隔了周末两天么,想我了?”晋瑛大大咧咧开玩笑。

“姐呀,你不知道,昨晚那死老头打得俺浑身疼……”还没来得及进办公室,晋瑛便被这妇女“截胡”了。像逮到娘家人一样,妇女拽着晋瑛的手,好一通诉苦。晋瑛听着,连哄带安慰的说道。不一会儿,妇女皱着的眉头舒展开了。

“晋瑛就像一团火,走哪儿能把热情带到哪。俺们都愿意找她聊,一聊好像心就开了。找对象、找工作这样的事,她热心帮忙。办住院、上学、买房、办低保这些事儿,俺们不清楚,总爱问她。她总会四处帮着打听,甚至亲自带俺们去办理。所以就连周末她回家,俺村人也不放过她,常常和她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