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场知名的侵略战争使世 [复制链接]

1#

引言

越南在抗美救国战争取得胜利后,立即着手实施建立“印度支那联邦”的计划,和当时苏联推行的遏制中国的战略方针不谋而合,双方开始紧密配合行动。

年11月,苏越两国签订《友好合作条约》,据此苏联取得了金兰湾、岘港和新山等重要*港的使用权,并可在越南建立情报中心和电子监听站。越南显然希望通过该条约以换取苏联对中国的牵制,从而达到控制整个印支的目的。年12月25日,得到苏联大力支持的越南更有恃无恐,悍然出动25万余*队,在多辆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分兵5路大举入侵柬埔寨,迅速占领了金边和其他许多重要城市。此后在越南的扶植下,在金边成立了以韩桑林为首的“柬埔寨革命委员会”,同时大批越南*队也赖在柬埔寨不走。

柬埔寨人民奋起抗击越南的入侵,同时柬埔寨的各派爱国力量也迅速团结起来。年7月,以民主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领导的“柬埔寨民族解放运动”和宋双为首的“高棉人民解放全国阵线”等3支抗越力量联合组成以西哈努克亲王任主席的民主柬埔寨联合*府。此后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救国斗争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多次粉碎越南*队和金边*权*队的旱季攻势;年夏季,又从边境基地转入内地作战,并在柬埔寨内地建立了大片根据地。

在行武装斗争的同时,柬埔寨人民也努力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年3月,民柬联合*府主动提出解决柬埔寨问题的8点建议,主张越南可分阶段撤出其在柬埔寨的*队,而且在完成第一阶段撤*后,金边*府既可以与民柬3方谈判,以组成4方联合*府。柬埔寨人民的正义斗争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支持。自年以来,每届联大都要讨论越南入侵柬埔寨的问题,并通过谴责越南侵略和要求越南从柬埔寨撤*的决议案。中国一贯大力支持柬埔寨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东盟各国也一直强烈谴责越南的侵略行径。

西欧和日本都中止对越南的经济援助,而美国则再三声称只要越南不撤出柬埔寨,就不会和越南建立外交关系,并加强其在太平洋上的*事力量,以和苏联在印支的扩张相抗衡。由于越南连年穷兵黩武,经济凋敝不堪,全靠苏联的“输血”始能勉强维持;而苏联自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全面调整其外交*策,力图减轻自身的负担,因而双方都希望解决已困扰他们多年的柬埔寨问题。

年9月,越南终于撤出它在柬埔寨的全部*队,失去越南支持的金边*府遂开始同意全国和解。年6月24-26日,在西哈努克亲王的主持下,民柬3方和金边*府联合召开全国最高委员会会议,宣布自6月24日起实行无限期停火;在全国大选前,最高委员会为全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以协调4方的行动,从而为柬埔寨实现全面和平创造了条件。

两伊矛盾的激化

伊朗和伊拉克虽均系穆斯林国家,但在民族、宗教和领土问题上却历来有着不少矛盾。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这些矛盾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日趋激化。年后,伊朗国内局势动荡。历来要求自治的库尔德人增强了离心倾向,开始向伊位克求援,导致两国关系不和。从宗教上来说,什叶派在伊朗占统治地位,而在伊拉克领导权则属逊尼派,两种教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加了两国关系中的紧张因素。

此外,两伊间还长期存在着领土争端。年3月,两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斡旋下签订了边界协定,伊拉克同意阿拉伯河全线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定与伊朗的边界,从而改变了以往对整个阿拉伯河主航道拥有主权的情况;伊朗则允诺将克尔曼沙赫省的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伊拉克。但此后伊朗依仗着自身强大的实力,却拒绝交割在协定中同意划归伊拉克的那部分土地,使伊拉克大为不满,因而开始要求修改该协定。自年起,伊拉克官方便公开要求废除年协定,此后两国间摩擦便频频发生,边界上小规模冲突也连绵不断。

两伊战争的爆发和进程

年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正式宣布废除年边界协定,次日伊朗外交部便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战争伊始,伊拉克即发动大规模进攻,利用伊朗*队经革命动荡后战斗力下降的情况,迅速占领了伊朗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到该年年底因兵力不足,无法再扩大战果,此后战争进人长期拉锯状态。年9月,伊朗在积蓄力量后转入反攻,逐渐收复失地。年中,伊拉克虽又宣布承认年边界协定,并呼吁停火,然而却遭到伊朗的断然拒绝。年7月,伊朗*队大举攻入伊拉克境内,但未获全胜。

年4月,伊朗集结50万重兵,连续发动4次猛攻,然而也未能达到摧毁伊拉克防务能力的目的。自年起,两伊把战争扩大到空中和海上,相互进行轰炸和导弹袭击,同时实行海上封锁,盲目攻击来往于海湾的各国油轮,造成巨大损失。和年两伊仍激烈交战,互有胜负,但显然任何一方都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最终胜利。两伊战争爆发后,美苏两大国都貌似公允,宣布中立。但美国却暗中和伊朗做交易,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以换取扣押在黎巴嫩的人质,并将所得款项提供给尼加拉瓜的反*府*,导致年“伊朗门”丑闻的爆发。

苏联则根据情势的变化,不断向交战的双方出售*火。两伊战争恶化了伊朗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导致海湾地区局势的空前紧张,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严重关切。联合国曾多次出面调停,伊斯兰会议组织、不结盟国家会议以及石油输出国家组织等都呼吁两伊尽早结束战争。经过多方努力,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要求两伊立即停战谈判的号决议,伊拉克迅即表示赞同,而伊朗则只有到年7月18日才正式宣布接受。8月20日,两伊停火;8月25日,两国外长在日内瓦开始直接谈判。至此,死亡人数逾百万,物资耗费达数千亿美元的长达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才告结束。

伊拉克人入侵科威特

年7月15日,伊拉克外交部突然向阿盟秘书长卡利比递交一份措辞强硬的备忘录,指责科威特和阿联酋违章超产石油,致使伊拉克蒙受巨大损失,并要求赔偿。接着7月18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又发表内容相同、但语气却更为强硬的讲话,致使三国关系顿趋紧张。此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约旦国王侯赛因对伊拉克和科威特进行闪电式的访问,大力进行斡旋,局势始稍有缓和。7月26日起,3国停止相互指责。31日,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高级代表又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举行会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表明两国之间依然存在着严重分歧。

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的争端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到了80年代,由于石油在界范围内供大于求,因此油价也逐渐下跌。伊拉克指责科威特和阿联酋违反欧佩克制订的限价保产*策,大量生产石油,致使伊拉克蒙受亿美元的损失。科威特则反驳说,两伊战争期间,科威特确曾超过规定限额开采石油,但将其所得的大部分利润均用于援助伊拉克和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两伊战争一经结束,即严格遵守欧佩克制定的限额,为限价保产作出了牺牲。

第二,伊拉克指责科威特在两伊战争期间,利用伊拉克无暇他顾之际,蚕食伊拉克领土,并在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南部偷采属于伊拉克的石油,获利24亿美元。科威特则强调鲁迈拉油田南部延伸至科威特境内,因此在此开采石油完全合法,并建议两国可就公里长的边界线成立仲裁委员会来加以最终划定。事实上,伊拉克长期认为科威特系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两国领土争端早就存在。年科威特宣布独立,伊拉克迟至年始予以承认。此后双方便长期就边界问题争论不休。

第三,伊拉克在两伊战争期间大举借外债,累计达亿美元左右,其中欠沙特阿拉伯及科威特即达亿美元。身负重债的伊拉克在谈判中提出两伊战争中,伊拉克人民用鲜血保卫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利益,因此所欠科威特的债务应一笔勾销,但科威特则认为债务问题涉及双方,不能由伊拉克单方面来作出决定,而应通过协商来解决。自7月中旬开始,伊拉克一方面气势汹汹,在科伊边境集结重兵,另一方面又表示将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正当世界对海湾紧张局势的缓和还抱有很大希望时,8月2日清晨,伊拉克突然出动数万大*在辆坦克掩护下,大举入侵科威特,并迅速占领了这一弹丸小国。此后科威特*府和*队不得不转移到国外,继续进行斗争。伊拉克侵占科威特震动了整个世界。8月2日当天,安理会召开了紧急会议,一致通过要求伊拉克立即撤*的号决议。

“沙漠盾牌”和多国部队

伊拉克不仅无视联合国号决议,反于8月8日宣布吞并科威特,并在那里成立以阿里上校为首的**府。针对安理会于9月通过的宣布吞并无效的决议,萨达姆遂于12日提出伊拉克自科威特撤*的3个条件,即以色列撤出被占领土、叙利亚撤出黎巴嫩和美国撤出沙特阿拉伯。

当上述条件遭到拒绝后,伊拉克又下令扣留所有西方国家在科威特及伊拉克的公民作为人质,从而使海湾局势进一步白热化。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对伊拉克侵占科威特一事立即作出了强烈的反应,其主要原因是盛产石油的海湾地区早已成为西方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5%、总产量的25%和总出口量的40%均在海湾地区。即以年第一季度为例,美国、日本和西欧石油总进口量的26.9%、64.4%和51.9%均来自海湾各国,因此不难设想,如果西方世界一旦失去海湾地区,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为此,自8月7日起,美国便开始实施代号为“沙漠盾牌”的计划,在海湾地区迅速集结重兵。

苏联也反对伊拉克侵占科威特,但并不希望自己昔日的盟友在战争中被摧毁,因而多次派出特使去海湾地区进行斡旋,然而由于国内局势日趋动荡,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0月6日,美国已完成“沙漠盾牌”的计划,在海湾地区共集中兵力20余万人,作战飞机余架和舰艇80余艘。他们和英*余人、法*10余人,以及埃及、叙利亚、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的00余人,共同组成由美国施瓦兹科普夫将*统一指挥的多国部队,总人数逾30余万。一时海湾地区战云密布,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此后,伊拉克虽作出某些和解姿态,如表示欢迎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的解决海湾冲突的建议,并于12月4日释放所有人质,但局势并未真正缓解。11月29日,安理会便通过号决议,确定年1月15日为伊拉克自科威特撤*的最后期限。11月,美国务卿贝克出访中东和欧洲,和西方盟国以及阿拉伯各国进行广泛的磋商,完成了外交上的准备工作。12月上旬,拟议中的美国和伊拉克外长的会晤,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期举行,至此战争已无法避免。

“沙漠风暴”和伊拉克的失败

年1月17日凌晨2时40分(当地时间),多国部队开始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事行动,出动大批飞机对伊拉克进行空袭;此后便不分昼夜,连续对伊拉克的重要*事设施、交通枢纽实施空中打击。伊拉克从一开始便无法进行有效的防御,始终处于挨打的局面。这种大规模的空袭一直持续到地面进攻开始前,期间多国部队共出动11万架次作战飞机,摧毁了许多重要目标,严重削弱了伊拉克*队的作战能力,使伊拉克整个作战系统都陷于瘫痪状态。

2月24日凌晨,代号为“沙漠*刀”的*事行动开始,多国部队转入地面进攻。交战双方当时均拥有大量兵力和技术装备:多国部队共73万人(其中美*53万人),拥有坦克4余辆、飞机余架、火炮2余门和各种舰艇余艘;伊*共有余万人(其中在伊拉克南部和科威特为54.5万人),拥有坦克余辆、飞机架、火炮余门和舰艇60余艘。这是自越战后,世界上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争。多国部队以沙特阿拉伯为基地,一路经海上攻入科威特的东部,另两路均自陆上向科威特境内的伊拉克*队发动猛攻,第四路则直接进入伊拉克本土。

伊拉克*队在进行零星抵抗后,即告全线崩溃。26日,科威特宣告解放。27日,伊拉克*府致函安理会,宣布接受安理会有关科伊冲突的全部决议。当晚9时,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自美国东部时间28日零时起停止一切*事行动。海湾战争至此遂告结束。伊拉克在为时6周的战争中共有42个师遭重创,并损失坦克余辆、装甲车余辆和火炮余门。多国部队则仅有余名官兵的伤亡,损失装甲车1辆、火炮1门和飞机51架,其中还有不少是误伤造成的。

海湾战争是一次高科技的较量,伊拉克自然不敌西方大国,只得败下阵来。美国在此次战争中虽仍充当主力,但资金和技术却大部是由日本和德国等国提供的,反映了美国实力的下降。阿拉伯各国由于在科伊冲突问题上看法不一,因而分成两个敌对的营垒,从而加深了阿拉伯世界的矛盾。通过海湾战争,西方大国保持住了它们在海湾地区的地位,然而并没有能达到一举推翻萨达姆总统的目的。波兰*局的动荡和剧变:经济建设的受挫年开始执*的盖莱克为扭转局势,决定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年召开的*的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庞大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它规定国民收入在此期间将增长38%至39%,而工业和农业增长的指标则分别为48%至50%和18%至21%。

由于头两年计划执行的情况比较顺利,于是在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波*领导宣布波兰正在向“建设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过渡”,并且提出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方针,断言循此即可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到年,波兰*府宣布第四个五年计划已超额完成:国民收入增加62%,工业生产增加73%,农业生产则增加22%。但就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出现了不少隐患。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过高的投资已超过最大投资可能性的2.3倍,因而整个国民经济都处于超负荷运转之中。

而更为严重的则是波兰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西方的资本和市场,盖莱克最初的设想是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在波兰制成工业品后,再返销西方,所以当年西方大国困于能源危机,经济十分不景气时,波兰的经济也蒙受重大损失。但是,波兰*的领导人却都陶醉在一时所取得的成就中,不仅没有及时纠偏,反而在年的七大上继续提出高速度发展的第五个五年计划(-),它规定总投资比第四个五年计划还要增加37%至40%,国民收入则将增长40%至42%,而工业和农业的增长则分别为48%至50%和15%至16%。

如果说在第四个五年计划中,波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还仅是某些隐患的话,那么到了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那些隐患都已演变成为严重的困难。波兰的出口计划屡屡受挫,由于产品质量低和西方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策,年波兰约12%的出口商品均被退回,造成产品积压,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运行。而外债则从年的11亿美元上升到年的80亿美元,年时竟高达亿美元。年时支付外债本息费用已占出口收入的31.2%,而-年又连续两年出现外贸逆差,更加重了波兰在偿还外债时的困难。从年起,波兰继续大借外债,此时已全然不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迫于弥补外贸逆差和偿还债务。

从年起,连续5年的农业歉收更是雪上加霜,使波兰的经济每况愈下。为摆脱困境,波兰*府曾于年6月大幅度提高物价,后慑于全国各地爆发的抗议活动,才宣布取消提价。但到年7月1日,*府出于无奈,只得将肉类价格一下子提高了40-60%,于是全国各大城市相继爆发罢工。8月中旬在波罗的海沿岸城市举行的罢工明显带有*治色彩,出现了组织得很好的罢工委员会。不久又成立了以瓦文萨为首的格但斯克-格丁尼亚-索波特“三联城厂际罢工委员会”。

结语

随后罢工浪潮便波及西里西亚,使整个国家经济生活陷于瘫痪。惊慌失措的波兰*府一方面更换人事,进行改组,另一方面又和“三联城厂际罢工委员会”举行谈判,几经周折,才在8月31日达成协议。*府不仅基本上满足了工人的经济要求,而且还允许成立独立的工会。厂际罢工委员会则表示遵守宪法,承认统一工人*对国家的领导,并于8月31日开始复工。连续两周之久的“八月事件”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却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9月5日召开的波*八届六中全会上,卡尼亚取代盖莱克出任第一书记。

参考资料:《战后世界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